● 摘要
李梦阳是明代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他发动和主导了明代中叶前七子所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明代中叶的文学复古运动是剽窃模拟式的复古运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颇有偏差,为此有必要对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李梦阳的文艺思想做一番探讨。 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李梦阳的文艺思想的内容和含义。 一、本体论探讨了李梦阳对文学本体的认识和思考。 李梦阳首先认为文学本体具有形象性,他说〈〈周易〉〉用形象来表意,诗歌用形象表情,经史传记也用形象弘德言理。他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学要用形象说话这一本质特征。其次,李梦阳认为诗是适合于言情的,文是适合于言理的,所以,文主言理,诗主言情,此即是说情和理是文学作品的主体。现代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本体是社会意识形态,把李梦阳的文学本体体现与现代文艺理论作比较,他的文学本体观虽然不同于现代文艺本体观,但是,特殊事实包含着一般真理。李梦阳的文学本体观,包含了 现代文艺理论的文艺本体思想。因此,本体论得出结论:李梦阳的文学本体观,以文学言情为中心,认为文学应该具有形象性,认为文学的本体构成是情和理,这种文艺本体观是具有科学的文学本体观。 二、功用论归纳了李梦阳对文学功用的认识。 李梦阳对文学功用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总的来讲,他认为文学具有反映、教化、美娱三个功能。他的一系列功用认识论,一方面来自对古代文艺理论观点的继承,另一方面来自他对文学实践的体验和认识。这些文学功用认识论不仅全面,而且与现代文学功用论完全一致。功用论详细地举例说明了李梦阳的上述文学功用观。 三、创作论分析了李梦阳的文学创作思想。 李梦阳有许多可贵的、科学的文学创作理论,其是李梦阳文艺思想的精华。本文主要介绍的有:一、"情以发之",主张文学创作要以激情为主导。二、"情随于遭",他认为激情产生于生活实践。因此,他主张作者要深入生活。三、"神契则音",李梦阳对于作者的创作心理有深刻且细致的研究,他认为诗歌来自"神契","神契"即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外物的情调的契合。这种创作心理论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西方移情文艺理论的本质,它是极其珍贵而又科学的创作心理论。四、"比兴要焉",重视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五、"文必有法式","本诸法而应诸心",李梦阳不仅重视文学创作的结构规模和灵活运用古之"法式",而且更重视文学艺术的"应诸心"的表现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李梦阳的文学创作思想根本不是主张模拟的,而是主张文艺创新的。 四、李何之争分析了李何二人所争论的焦点及性质。 李何之争虽然是文艺评论家常谈的问题,但是从未得出公正准确的评价。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李何之争集中地表现了李梦阳的文学模拟思想。其实事实正好相反,李何之争恰恰反映了李梦阳具有反对模拟,主张灵活运用古之"法式"的科学思想。暂且不论李梦阳的创作成就如何,就他的创作思想而论,李梦阳确实是反对文学模拟的。另外,李何之争也反映了李何二人在文学复古的倾向上是一致的,他们的争论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同一文学流派内部的讨论性的争论。这是李何之争所谈的主要问题。 五、"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分析了李梦阳主张文学复古的本质。 李梦阳一贯认为古诗大多数是民歌。是"混沦之音",即使不是民歌的遗世之作也具有典范性,都和民歌一样具有真情。所以,文学创作要复兴古之风貌,即要创作具有真情的真诗。因此,李梦阳的文学复古思想是建立在文学要言真情的这一坚实基础之上的文艺理论,他根本没有主张文学创作只需要在形式上拟古的文艺观念。他的文学复古思想其实是主张文学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主义文学理论。这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真正本质。 六、复古思想的时代意义一章,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论述了李梦阳的文艺思想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渐渐明朗,因此,当时文化思想界酝酿着一股反抗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潮。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李梦阳深受感染和激动,于是,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希望付托给了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文学实践。在文学实践中,他主张文学复古,主张文学要述写真情。这即是主张文学要宣扬反抗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他的这一文学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因此,在他的 号召下,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了。文学复古运动宣扬了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又推动了文学复古运动,二者互相"推波助澜",影响了明代文化发展百余年,这便是李梦阳文学复古思想的深刻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本文章从历史、作者、哲学和文化各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李梦阳的文学复古思想的这一伟大意义 及其必然性。 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今天,我们回忆李梦阳的 文学实践,是为了总结过去,发展未来,是为了促进古典文学以及文学艺术的研究事业。由于哲学思想、文艺观点的原因,或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古人和历史对李梦阳的文艺思想遗留下了模糊认识。本文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探讨,重新建立了李梦阳的文艺思想的本质特点和历史意义,笔者希望有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