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文物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郭店楚简

【答案】郭店楚简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3世纪初(战国中期)的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M1中发掘,总计800多枚,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余楚国文字。其规格有三类:一类长约32.5厘米; 另一类长26.5~30.6厘米; 第三类长15~17.5厘米。形状有两类,一类是两头平齐,另一类是两头修削成梯形。竹简上著有诸如《老子》《礼记》等大量古书,为先秦儒、道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竹简上写有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2. 龙窑

【答案】龙窑是指烧造陶瓷器的窑室,是由馒头窑演变而来的。它作长条形斜坡状,依山势而建,一般长数十米,个别的近百米。总倾斜度为13至20度。窑室低坡的一端设有火门,高坡的一端设有烟道,燃烧时火焰经过火膛进入窑室前室。由于斜坡和烟道的作用,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且能烧出还原焰。它最大的特点是窑室体积大,产量高,节省成本,尤能烧造大件器物。

3. 洛阳城

【答案】洛阳城,又称“九朝古都”,是夏商到后晋这13个王朝的都城。其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现存城址有夏都斟郡、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及隋唐洛阳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东汉洛阳城旱纵长方形,共有12个城门和24条主要街道,每条街道分成三股,一般人只能使用左、右股; 主要宫殿有南宫和北宫,规模宏伟,有复道相连。北魏洛阳城废南北两宫制度,建单一宫城; 城北建军事性的堡垒金墉城,同时在北城墙外壁设置许多墩台; 在汉晋旧城外建郭城并划分为320个坊,进行管理,作为工商业区的“市”全部设在内城以外,并非“面朝后市”。

4. 半坡遗址

【答案】半坡遗址是指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一前4300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沪河东岸的半坡村。石兴邦于1954~1957年主持发掘。出土有石、骨、角、陶制工具。陶器以粗制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半坡类型的聚落呈不规则圆形,房屋和大部分窖穴、家畜圈栏以及小孩瓮葬群集中分布在聚落中心。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少数为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该遗址的发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的首次大规模的揭露,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 殷墟西区墓地

【答案】殷墟西区墓地是指位于恒河南岸孝民屯一带的较为单纯的墓地,该墓地以商代后期中晚阶段的小型墓为主。迄今共发掘939座墓,它们可分为8个墓区并分属不同的“族”。这体现了商代“族墓地”的埋葬制度。此外,性质相同的墓地还见于大司空村和后岗两地。

6. “有字甲骨”

【答案】有字甲骨是指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早期中国最古老成熟的一种文字。1898年世人首闻甲骨文,1899年甲骨文广为流传,1903年出现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次年出现考释甲骨文字的《契文举例》,1928年董作宾主持考古挖掘,而后经过十五次发掘,发现大量甲骨遗存。

7. 西周青铜器纹饰

【答案】西周青铜器纹饰是西周早期因袭商人遗风,以动物和怪兽为主题的兽面纹为主,三层满花,对称而繁缛的一种纹饰。西周中晚期确立了周人的风格:主流上带状的、变体的图案花纹代替了原来通体满花的、写实怪兽; 植物枝叶纹的流行和个体形态的“交龙纹”的出现促使疏朗的二层花纹代替了繁缛三层花纹。这体现了周礼“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具有轻松融洽的特点。

8. 孝堂山墓祠

【答案】孝堂山墓祠是东汉墓地祠堂。墓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墓祠主要记录祠主的经历和车骑出行、危厨宴饮、狩猎百戏等图像。孝堂山墓祠画像以阴线雕刻为主,技艺纯熟、简练传神,是汉画像石中少见的精品。

9. 汴梁城

【答案】汴梁城是唐朝时的一个地方首府名为卞州,后发展为北宋的都城,位于大运河中枢的今河南省开封市。全城共有郭城、皇城和宫城三圈城墙,三城南、北中门在一条直线上,乃全城的中轴线。宫城南中门丹凤建有五个门洞,门楼两侧有朵楼。皇城北部有禁苑良岳。城内建有“御街”,乃宫廷广场,其两侧有御廊和一些衙暑,两旁可任人行走和游玩。郭城和皇城的街道均作长巷式,两侧的住宅、作坊和店铺都临街开门。管理者把若干街巷组为一厢,每厢又分若干坊,城内有8厢121坊,城外有9厢14坊,进行管理。

10.唐昭陵

【答案】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九嵕山主峰。自贞观十年(636

年)始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完成,历13年。五代时被盗。墓北有祭坛和司马门址、著名的昭陵六骏原置司马门东西两庞。墓正南有朱雀门和献殿,并有皇族、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

二、简答题

11.宋代瓷窑遗址和瓷器特点。

【答案】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1)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方面来概括:一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 二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和建窑的黑釉等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宋代瓷窑遗址和瓷器特点

①定窑

定窑系以河北省定州为中心,包括河北定窑、山西平定窑、介休、太原和辽朝的南部地区的窑场,以划、刻、印花的精细薄胎白瓷为典型代表。由于此区原料精良、工艺先进,自晚唐五代始,产品一直有较高的质量,部分产品上贡御用,因而产生较大影响。

②汝窑

汝窑为五大名窑之一,其烧造时间不长,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瓷窑。汝窑传世品的造型以盘、碟、洗、炉、尊等一类器皿较多,基本无大件。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汝窑的瓷器以天青色为主,有如湖水反衬的蓝色天空,俗称鸭蛋青,给人以玉石之感。

③官窑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传世品不多,但是有自身的特点。其器物有碗、瓶、洗等,采用支钉支烧,青釉,釉色较淡,器身开纵横交错的大冰裂纹。因以含铁量较多的瓷土制胎,故胎色紫黑,足部有的不上釉,铁骨外露。

④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还有许多传世品为世所珍。哥窑瓷器的特征有:哥窑器物胎色有浅灰、深灰、土黄、黑灰等,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⑤钧窑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但是由于钧窑器釉料中含有铜,釉色呈现天蓝、天青、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不规则的彩色斑块。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其开创的用铜的氧化物作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来的陶瓷业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