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914国际关系学综合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实际说明国际体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表现与作用。
【答案】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诀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体制。国际体制是指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在当代的国际体制中,联合国体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体制。世界上的国家几乎都参与其中。《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共同期望。最初,联合国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和平与安全,后来,随着涉及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的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入到其中,联合国几乎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体系。这个体系把政治体制、军事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发展体制和环境体制等都囊括了进来,形成了一个集大全的体制。
除联合国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体制。这些组织涉及政治、安全、经济以及生态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欧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盟等属于地区性政治组织; 欧安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属于地区安全合作组织; 北约属于军事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属于经济合作组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则属于全球生态领域的国际合作组织。
(1)《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主权原则,对世界各国就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干涉主权的行为,在当今仍然备受谴责。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南斯拉夫内部事务,最初采取狂轰滥炸行为时把联合国抛在一边,最后又不得不回过头来利用联合国,这就反映了国际体制的作用:一方面,国际体制确实不具有国内法那样的强制作用;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包括像北约那样的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小得不考虑这种制度的制约作用和合法性影响。再比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自生效以来,尽管有几个国家对它提出了公然的挑战,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公然发展了核武器,但这个条约毕竟还是起作用的,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走核武器国家的道路。在今天,任何国家想要实行核武装,都不得不考虑由此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可能发生的经济制裁,而更重要的则是会改变与许多国家关系的性质。2003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引发的国际危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现实例子。
(2)在今天,任何两个国家间的关系,实际上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以中美关系为例,两国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是最基本的体制因素。中国自小必说,美国的行为事实上也会受到这种体制的制约。尽管美国政府在国内政治的影响下,常常会有“犯规”行为,但它不能出大格,否则就会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危机,而这种后果是不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所以,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总要考虑在不破坏这种体制脚倩况下做文章,包括实
行“一个中国”的模糊原则:一方面反对台湾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当然,在中美之间,除了《中美联合公报》这种政治方面的制约因素之外,还存在复杂的经济互动关系,以及在解决反恐、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所以,尽管中美之间的实力竞争会不断导致冲突,但这种实力竞争仍会受到两国间各种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 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导致战争? 在什么情况下民族主义最有可能导致战争?
【答案】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密切相关性,促使学者们对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的思考。
(1)民族主义之所以会引发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族利己主义。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会坚持多民族的利益,而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则只坚持自己民族的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一致的时候,民族主义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但是当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就肯定要发生冲突了。当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爆发战争。
(2)民族主义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战争,埃弗拉提出了一系列很值得人们思考的假说。 ①不是独立国家的民族对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民族具备各种可能的条件,即看起来有获得自由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中央国家政权又准备坚决抵制其建立国家的企图,则这种民族主义导致战争的危险就比较大。
②散居的民族追求统一的愿望越强烈,战争的危险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混居越密集,就越有可能发生战争。就混居而言,地方性混居(户邻户)比地区性混居(省邻省)导致的危险更大。就现实性而言,如果母国实现民族统一虽然困难但有可能,则混居导致的危险就大; 反之,如果实现民族统一容易或根本不可能,则导致的战争危险就比较小。
③民族关系中追求霸权的因素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④少数民族所受的压迫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⑤新出现的民族国家越少安全性和可防卫性,边界的国际合法性越小,这些政治边界与民族边界越不一致,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凸
⑥民族间在过去相互犯下的罪行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形中,受害者对这些罪行记忆越深,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罪行的责任者与有关群体的关系越密切,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有罪的群体越少悔过,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大国与受害者越一致,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民族有关它们相互间的历史以及它们现今行为特性的信念分歧越大(换言之,有关民族关系的谎言越流行),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形中,民族主义运动的政府或领导人所具有的合法性越小,他们对其公民要求越多,他们就越倾向于宣扬神话式的民族主义信念。如果经济情况恶化,公众就会变得史容易接受替罪羊神话,从而使战争的危险变大。
3. 当今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存在哪些内在症结?
【答案】当今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存在的内在症结包括:
(1)从本质上来讲,在未能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之前,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将始终是个歧视性
体制。有人称之为两级体制。维持这样的体制,实际上是维持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不平等与小公正。在这个体制中,有核武器国家是享有特权的。它们对无核武器国家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按我说的做,但别像我那样做”。在这一点上,该体制恰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形成了对照。后者的禁令对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
(2)毫无疑问,参加核不扩散体制的国家都清楚这种安排的不公正性。它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安排,唯一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国际社会只能产生这样的安排,而这样一种安排又有两个好处:
①有核武器国家可以受到一定的约束;
①核不扩散比核扩散要好得多。
无核武器国家接受这样一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并不等于承认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它们同时又以消除这样的不平等为目标,其表现就是要求有核武器国家必须认真地开始核裁军,直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只有无核武器世界才是一种真正公正的安排。因此,能否顺利地推进核裁军,就成了这个体制能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3)实现核裁军,应该从最大的核武库裁起。美国能古进行真正的核裁军,取决于美国对核武器的看法,特别是对核武器的依赖程度。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性越大,进行核裁军的意愿就越小,甚至可能完全不想进行核裁军。作为第一个掌握核武器和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性一直是非常强的,小然它就不会建造如此庞大的核武库了。冷战期间,美国的核武器主要发挥的是与苏联实现战略平衡的威慑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转而把目标指向可能拥有或即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性强国,并开始讨论如何发挥核武器的“新作用”的问题,例如,对生物与化学武器的攻击进行明确的威慑。
(4)多年来,尽管美国一直把反对核扩散作为基本国策,但美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观念与行为,确实是南辕北辙。现在问题与症结己经很清楚了。由于最大的核武器国家不愿放弃依赖核武器的军事选择,不能推动核不扩散体制走向彻底消除核武器的方向,因此核不扩散体制的前景是不乐观的。现在,核不扩散作为一个国际议程,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主旨完全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核武器应彻底消除,另一种倾向认为核武器非常有用; 一种倾向认为应走向无核武器世界,另一种倾向却只愿意进行有限的核裁军。这两种倾向体现的正是当今核不扩散机制中的根本矛盾,也是该体制中的症结所在。
4. 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为什么难以有成效?
【答案】对别国实行经济制裁之所以难有成效,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条:(1)经济关系不同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互利。
制裁,就是中比交换,而中止交换的结果,是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就这一点而言,制裁者至少在经济上不可能有利可图。当然,实施经济制裁的国家通常所谋求的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利益。
(2)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受制裁的国家通常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它们在失掉一些经济关系之后,完全可以找到其他的合作伙伴。所以,制裁者在主动放弃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