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数学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的探讨,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详实的论述了“问题解决”学习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希望能加强问题解决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还是从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很少有完全能经受历史发展考验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或说词。事实上,单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来看,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耳中早已充塞了许多让人莫衷一是的东西,如:接受学习(有意义、无意义)、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又如:传授式、启发式、先学后教、成功教育、问题解决教学等等,凡此种种,作为一个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信奉“拿来主义”的做法绝对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审慎、辨证、批判、吸收、发扬。解读大纲,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科的教学应该使学生(1)掌握知识与技能,经历过程与方法,养成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数学地看世界。也许我们通过传授和操练能够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但是看看大纲便知这样做差之太远!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构建能力——缘于此,本文关注了课题《加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并比较实在地开展了研究,从目前本课题的研究情况看,只要我们能坚持做下去,相信一定会有所回报。借此机会将一些观点和思考作一介绍,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教,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的课题中来,一起作些思考和探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