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一生中生理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包含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年龄从11岁到25岁)。由于青少年在这一阶段中正处于生理及心理发展、转变的特殊阶段,其各个方面还不稳定,再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情绪障碍、任性、自我中心等成为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呈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青少年犯罪行为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危害家庭、危害学校严重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量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家庭环境也正发生着各种改变,这些种种的外界因素都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学者对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包括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攻击性行为研究、激情犯罪行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等,其中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对青少年起到的直接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集体调查,选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年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181名法院已判决在押25岁以下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找到犯罪青少年在以上三个研究方面的特征规律,以此探讨家庭主要因素与其人格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 青少年罪犯与常模相比,表现出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和低掩饰性的特征。且不同犯罪类型(双抢、暴力、盗窃)的青少年罪犯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2、????? 青少年罪犯的家庭软环境不良,家庭矛盾性、控制性因素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常模组;而在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的因素比例明显低于常模组。不同犯罪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罪犯家庭环境也有明显不同特征。家庭环境能预测人格中内外倾维度,而不能预测其他维度。
3、????? 青少年罪犯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而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六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不同犯罪类型、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罪犯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呈现不同的特征。家庭环境中亲密性和控制性对犯罪青少年E(内外倾)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中MSS3、MSS2、FSS5和MSS1对人格中的神经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关键词:已判决在押青少年罪犯,人格特征,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