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

【答案】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用人性反对神性;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2. 意识流小说

【答案】意识流小说是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样式。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叙述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3.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4. 《云使》

【答案】《云使》是印度古典梵剧诗人迹梨陀婆写的一首抒情长诗。共125节,每节4行,分“前云”和“后云”两部分。诗作中心形象是“云”。它是爱的使者和爱的象征。诗人依靠神

奇美妙的想象,在雨云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它以人性和人情,借雨石的缓缓推进,歌颂印度中北部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爱的思念、焦灼与渴望。这部诗作感情缠绵,想象丰富,比喻优美,韵律和谐,代表了古典梵剧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自从它问世后,不断出现模仿之作,形成了文学史家统称的“信使诗”的诗体。

二、简答题

5. 19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也展露出新的形态,具体表现为: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启蒙的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卢梭笔下的“新人”形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一一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歌德沿着卢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

②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的秩序; 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共同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但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应”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巴尔扎克的性恶论并非认为人生来本恶,而是认为外在的物——主要是金钱——会激发人的无穷情欲从而走向邪恶。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从王宫贵族的生活描写转移到普通平凡人的生活

①在19世纪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是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人追求“自由”,但却使世界一片混乱。因此,专制君主便承担起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人间上帝”或“肉身的上帝”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王权崇拜”。文学受其影响,多表现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并把他们写成德才兼备的、众人瞩目的人物。

②而19世纪正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交替时代的文学审美对象开始从王宫贵族转移到社会平民,开始描绘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里明确表达了他对最低贱的生命的尊重。斯丹达尔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于连——他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不昌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开始表现“平庸”的资产阶级形象。

(3)人对人的依附转变为人对金钱的依附

19世纪,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4)从张扬人的个性转变为对人的善恶的思考

①19世纪的现实主义普遍开展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它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的视作人的原恶,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达成相对意义上的调和,这就比传统的宗教理性更富有生命意蕴与现代意味,从而也避免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自我”的那种个人主义偏颇。

②在这种人文基础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并不对人做简要的善恶之分,而是对“类”的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因而“人道主义”对感性意义上的“人”和理性意义上的“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它比以往的世俗人本主义和宗教人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现实主义文学也借“人道主义”表达了既理性化又富有人性内蕴的“人的观念”。作者意识在文学作品上的隐退便是很好的证明——作者不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存在。

6. 如何理解和概括阿拉伯文学的民族特点。

【答案】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即“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族贝杜因人,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原点。贝杜因人是沙漠之子,贝杜因人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沙漠文化的特征。阿拉伯文学与阿拉伯“沙漠文化”的性格密切相关,并且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性,其文学的民族特点主要有:

(1)擅长辞令

这一点与阿拉伯人原先的沙漠生活方式有关。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由于沙漠地区物质条件的贫乏,他们没有文字,有了文字之后由于书写材料的缺乏又难以书写,因此,他们唯一的交流手段是言语,唯一的精神生活方式也是言语,唯一的文学方式就是诗歌吟唱,伊斯兰形成与传播时期和阿拔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人,由于无休无止对外征战,随时随地发生的部族冲突与内证内乱,都使得斗嘴是武力之外的另一种战斗形式,语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因此阿拉伯人崇尚语言,并在世纪斗一争中提高和锤炼了语言技巧与表现艺术。《古兰经》中特别推崇和赞扬能言善辩的人,并说善于辞令的人将得到安拉的欢心。

(2)颗粒化的文学形式

阿拉伯言语艺术的“沙质结构”的特性,造成了阿拉伯文学中短小的、相对独立的“颗粒化”文学形式的繁荣。“颗粒化”文学形式主要是指格言、警句、谚语等只言片语的文学形式。“颗粒化”的文学形式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诗歌结构的松散化。蒙昧时期阿拉伯诗歌几乎没有什么逻辑和构思,大部分诗歌都没有表达出完整的思想。而后来阿拉伯诗歌,一直到19世纪的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都以蒙昧时代的阿拉伯诗歌为典范。

(3)文学作品结构“沙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