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园林

【答案】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考虑经济技术、历史、地理等条件所构成的供人们游憩和观赏的空间境域。园林不仅有生态环境要求,有实用功能要求,更有艺术欣赏的要求,而其精神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2. 前理解

【答案】前理解又称“审美的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他过去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甚至包括对人类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的。前理解是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的前提条件,没有它,接受者就没有通道和途径进入美术作品之中去展开理解的活动。

3. 建筑艺术

【答案】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与各门相关艺术的综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具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感。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 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二、简答题

4. 怎样理解美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1)美术的审美教育就是使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2)美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寓教于乐”,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3)美术的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在审美方面表现为享受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的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4)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感受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5. 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不同艺术家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创作存在差异。

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艺术作品对生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 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6. 简述美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关系。

【答案】(1)美术与文学的联系。文学是语言艺术,可以直接表述任何生活现象,具有广泛地表现生活的可能性。文学能够最广泛地反映现实发展的根本现象和过程,生动而直接地对时代潮流作出反响,从而对美术等其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绘画和雕塑等在创作题材上常常对文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许多美术作品往往是根据文学原著所提供的题材和情节创作出来的,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复述”。在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美术(主要是绘画)总是与文学有着不解的缘分。

(2)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表现手段的艺术,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所以美术家往往可以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也可以以美术作品为题材。

(3)美术与舞蹈之间的联系。舞蹈是以人的形体姿态、表情、造型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表现人门主观情感的艺术。舞蹈与雕塑在人物造型上得以相互参照,人们常称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舞蹈动作的雕塑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舞蹈动作转眼即逝的缺限。舞蹈演出时服饰、道具的设计,舞台美术的配合都离不开美术的帮助。

(4)摄影艺术与美术之间的联系。摄影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它是采用现代精密科学技术创造静态视觉形象的一门独特的艺术,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根本特征。越来越多的人已把摄影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成员来看待,这是因为它在艺术形象上与绘画有许多相似性。此外,摄影与绘画在透视、色彩、线条、形体和构图上,都存在着类似的规律。

(5)美术与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电影的联系。一方面作为它们综合成分之一的美术,在各种艺术成分的有机联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与戏剧的结合产生了木偶、皮影等新的艺术品种,美术与电影的结合产生了美术片这一样式。

总之,美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独立存在,又在不失去自身独特的质的规定性的条件下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7. 如何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

(1)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我国古代画论中称为象形。造型性的特点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上或三维空间里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以静态方式再现世界的可视的、感性的真实存在。

(2)美术的空间性和静态性,是分别对美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把握。美术创作是以一定实体性物质材料创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形象,如绘画有二维空间,雕塑、建筑有三维空间。美术只能反映客观物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状貌,只能塑造存在于空间的静止的形态,这就使美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瞬间性和静止性特点。

(3)美术的视觉性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而言的美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

美术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上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四个方面来把握。

8.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