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镶嵌画

【答案】镶嵌画是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是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艺术中,当时使用的是小块石膏,在古希腊罗马则使用大理石。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镜一样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非物质的闪光幕帘,达到一种虚无漂渺的效果。

2. 贡布里希

【答案】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和艺术史家,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别人物。贡布里希著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等。贡布里希的书中高度评价了阿拉伯建筑装饰艺术,特别提到了阿尔汉布宫的精湛、华美装饰。《秩序感》图版引用了凯尔特人的一面青铜镜子凯尔特装饰技法与几何学有很大关系,在操作中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贡布里希在论述对称与对称破裂,秩序与混沌,装饰与朴素等对立性质对于艺术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两极之间的张力。贡布里希在书中不少篇幅谈到艺术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 雕塑

【答案】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部门,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或可雕可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从本质上讲,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多维立体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雕塑具有三度空间实体性,可以如实再现在三度空间中展开的现实审美。它既诉诸于视觉,也诉诸于触觉,引起观赏者的触觉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种实体性特征使它具有绘画所没有的体量感。

二、简答题

4.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美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1)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宗教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但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

(3)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5. 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

【答案】(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己,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否认“形似”。

(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三、论述题

6. 结合艺术实例,谈谈你对艺术创造中“胸有成竹”观点的理解。

【答案】胸有成竹表面上看只是在解决绘画创作中意象构想与笔墨表现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则包蕴厂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从根本上划清了文人画家与“画工”之间的界线。

(1)胸有成竹——心物契合。

胸有成竹,肯定了绘画创作中心与物的契合交融,画家与竹,在审美意义上的交融是画竹的艺术前提。所谓“得成竹于胸中”正是对这一艺术前提的形象表述。一方面作为外物之“竹”摆脱了纯客观状态进入画家“胸中”化为了画家生命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画家也不再处于封闭的主观状态而是敞开心扉将竹纳入了自我的胸怀。得成竹于胸中,所实现的心物交融既不意味着物对心的湮没也不意味着心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自然的契合,是“化”。

(2)胸有成竹——意象也。

胸有成竹突出了绘画创作中意象孕育生成的重要意义。“成竹”之“成”含有完成和定型之意。此处所要求的完成和定型,还不是就最终呈现的绘画形象,而是就画家头脑中构思的艺术意

象而言的心与物交融后向艺术的转化,正以艺术意象的诞生为标志。苏轼所言的“成竹”就是指画家基本构思定型但尚有待于以笔墨加以表现的艺术意象。“成竹”之“成”包括了完整和浑然一体的意思,而胸中之竹,本身即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形态和连续的生命轨迹。

(3)胸有成竹与胸中无竹并不矛盾。

苏轼讲胸有成竹,郑板桥却讲胸无成竹,似有故作惊人之语的嫌疑,然而深入辨析之后则不难发现,郑板桥并非在做单纯的翻案文章。在对绘画创作艺术状态的把握和揭示方面他既延伸了文人画理论的传统,又确有独到推进的做法,文人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郑板桥并未完全抛弃或者背离胸有成竹的基本思路,他是肯定绘画创作在笔墨表现之前要进行孕育意象的艺术的构思的。也就是说他肯定画竹之前须胸中有竹,艺术意象的构思成熟固然重要,但终究不是绘画创作的完成,一般的情形是画家最后落实于笔墨的绘画形象与构思阶段生成的艺术意象之间总会存在着或显著或细微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