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衡量一国外债规模的常用指标有哪几个?

【答案】外债是指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以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义务的负债。衡量一国外偾规模的常用指标有以下四个:

(1)偿债率

这是指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当年所能够承受的还本付息能力,警戒线为20%。突破20%这一警戒线,就有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一限度只能作为参考,超过这一警戒线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因为一国的偿债能力还取决于所借外债的种类、期限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等重要因素,尤其取决于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

(2)债务率

这是指年末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对外债总余额的承受能力,警戒线为100%。如果负债率超过100%,说明债务负担过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一国外债余额很大,如果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期限分布合理,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也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3)负债率

这是指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与外债余额相适应的关系,警戒线为20%。超过20%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对外资过分依赖,当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发生动荡时,容易出现偿债困难。

(4)短期债务比率

这是指当年外债余额中,一年及一年以下短期债务所占比重。这是衡量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安全合理的指标,它对某一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影响较大,一般不宜超过20%„

2. 试分析一国外汇储备快速増长的利与弊。

【答案】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被各国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及其表示的短期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②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③其购买力必须具有稳定性。外汇储备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获得,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根据途径不同,其利弊也不同,一般情况

下,我们谈论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指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增长。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也主要是因为国际收支顺差引起。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可以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对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来说,一般本币贬值的压力比本币升值的压力大,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本国货币不贬值,从而保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情况下,经济因素造成货币升值的压力较小)。②可以增加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充足的外汇储备从一方面说明了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增加国外投资者在本国直接投资的意愿和动力。③可以增加外购资源。快速增加的外汇储备可以使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在国际市场上采购本国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技术等。比如我国目前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建立能源储备建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弊端主要体现在:①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长,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长又会影响国内的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最终影响国内经济。因此,外汇储备增长给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问题。②外汇储备的成本。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对国外资源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是用于国内生产性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与外汇储备本身利息收益之间的差额。外汇储备增速越快,外汇储备越多,外汇储备的成本就越大。③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本币有升值压力,特别是在国外政治因素影响下,形成本币升值的强大预期。

二、论述题

3. 请简述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并将其与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进行比较。

【答案】(1)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

①投机者的行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在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独特的内在运动规律下,一国可能在没有实施扩张性政策、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突然面临投机冲击,投机冲击的出现主要是由心理预期因素导致的。

投机者对一国货币的冲击步骤往往是首先在该国国内货币市场上借入本币,再在外汇市场对本币进行抛售。如果这一攻击能取得成功,投机者会在本币贬值后再用外汇购回本币,归还本币借款。这样,投机者攻击的成本是本币市场上借人本币所支付的利息,预期收益则是持有外汇资产期间的利息收入以及本币贬值所带来的收入。只要预期投机攻击成功后该国货币贬值幅度超过上述两种利率之间的差幅,投机者就会进行投机攻击。

②政府的行为

从理论上讲,政府可以将利率提高到一定水平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

政府提高利率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可能是:第一,如果政府债务存量很高. 高利率会加大预算赤字;第二,高利率不利于金融稳定。高利率意味着经济紧缩,带来衰退与高失业率。

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收益一般包括:第一,消除汇率自由浮动给国际贸易与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一国经济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第二,发挥固定汇率的“名义锚”(Nominal

Anchor )作用,遏制通货膨胀;第三,政府可以在对汇率的维持中获得政策一致性的名声,这在政府政策对象是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时是极为重要的,使政府以后的经济政策容易收到成效。

政府面临投机冲击时,是否提高利率以维持固定汇率实际上是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集中表现为维持经济的合理开放性与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外部平衡和内部均衡之间的矛盾,这可用图说明。

图 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与收益

CC 曲线表示维持固定汇率制图中纵轴表示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横轴表示本国利率水平。

成本的变化,它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动。我们假定经济中存在着最佳利率水平i , 此时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最低。当利率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渐降低或逐渐提高时,这一成本都将不断増加,因此CC 曲线表现为两端向上倾斜的u 字形。BB 曲线表示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收益,它与利率水平无关,因此在图上是一条水平线。当利率水平为i 时,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与收益相等。从图上可以看出,当维持固定汇率制所需要的利率水平高于i 时,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高于收益,此时该国的固定汇率制将会被放弃,货币危机将爆发。

③第二代模型中所描述的货币危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货币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多重均衡的存在。其中,“好的均衡”是公众的贬值预期为零,从而使汇率保持稳定;另外一种均衡则是贬值预期,当这种预期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将不断提高利率以维持平价直至最终放弃,这种均衡的结果就是货币危机。由“好的均衡”向货币危机的跳跃常常由一些与经济基本面完全无关的事件“黑子现象”——所导致。这些所谓的黑子事件经常与国际短期资金流动之独特的运动规律密切相关,当它导致贬值预期心理时,

就会引起投机并使这一预期得到实现。因此,这种货币危机又被称为“预期自我实现型货币危机”。

第二,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是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预期因素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发生、发生到什么程度,而利率水平则是决定固定汇率制度放弃与否的中心变量。具体而言,在公众预期货币将贬值时,货币危机的发生机制体现为一种恶性循环:政府通过提高利率来维持平价一增加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一加强市场的贬值预期一促使利率进一步上升。可见,货币危机是否发生取决于政府与投机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对政府放弃平价的成本(假定为f )只能推则出大致区间,在此区间内不断进行投机攻击。如果在政府捍卫平价期间有足以改变投机者预期的好消息来临,货币危机将被阻止;否则政府将被迫进行贬值。如果基本面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