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中按语
【答案】文中按语,是指与新闻报道或文章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它的特点在于直接插入文中,标上括号,附在新闻报道或文章某句话、某段文字的后面,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直截了当,灵活醒目,直接表明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2. 以事论理
【答案】以事论理,是指在论证中,先列举事实,再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它要求一定是和本篇文章的道理相关的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也可以是一组新统计的数据,还可以是一系列为人所知的现象。在列举事例时,要围绕主题简明扼要,不可过于冗长Ag 嗦。
3. 论据
【答案】论据是指评论文章中使论点得以成立和促其深入的相关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没有论据的论点,论点一经产生,它就必须以一定论据为前提。一篇评论文章要说服人、引导人,特别是把那些不同意见者拉到自己一边,没有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不能奏效的。
4. 系列评论
【答案】系列评论是指针对某一重大问题和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在三篇以上。系列评论所反映的问题比较重大,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很难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将重要的问题分割开来,一篇一篇地辨析和阐释。系列评论一般来说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小题目来做,各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5. 广播谈话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之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它以或聊天、或交谈的形式,力图模仿日常的谈话,营造一种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6. 《焦点访谈》
【答案】《焦点访谈》是指中央电视台1994年出台的一档综合评论性专栏节目,整个科目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是典型的评论与深度的结合,是中国观众最欢迎的一档电视栏目。它是以深度报道为主、
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口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把“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作为对评论节目内涵的一种追求,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潜能,善抓热点,狠抓深度,反映和推动解决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录音评论
【答案】录音评论是以实况音响为论据的各种广播评论的总称。伴随客观事物发生的实况音响,只要具备证明或说明论点的素质,都可能成为广播评论的论据。其中用于表现事实的音响,属于事实性论据; 用于表达采访对象对于事物看法的音响,属于观念性(理论性)论据。不过音响通常只是论据的一部分,只有与评论主体的解说或说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论据。采制录音评论,要求根据证明或说明论点的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使之成为整个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 恰当处理与论述语言的关系,既保持论据的完整性,又使它与论点桦卯相应。同时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防止把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录音讲话,与表达电台或作者的立场、观点的论点混同起来。
8. 编后
【答案】编后,又称编后小议、编者附记、编辑后记、编余等,是对新闻报道或文章的一点联想和发挥。它用于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有关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目的是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和报道思想,给人以深思的余地。编后的写作要求论题单一,分析扼要,不宜重复新闻中的事实,只要点出思想即可,可拟标题,也可不拟; 可以署名,也可不署。
9. 专栏小言论
【答案】专栏小言论,又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专栏小言论也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而兴起。
10.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二、简答题
11.社论写作中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社论写作有三点基本要求:
(1)选择恰当的论题,提炼在政治上明确和尖锐的主题思想,这是写好社论的第一步。 ①在选择论题时,首要原则为,应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和主要矛盾发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加以分析阐述。另一条原则为,从更多的读者关心的问题出发,选择主题鲜明的题目,即能够超越社论借以立足的一些具体业务工作的范围,从中提出一些能吸引读者,为更多读者所接受,在生活中会产生影响的选题。
②为使社论的选题体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迫切性、关键性和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就十分需要撰写者善于体会党的力一针政策中的新的精神。同时要经常调查、分析社会现状,精心体察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认真研究现实中涌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从中找出恰当的选题,这是加强社论指导性的首要环节。
(2)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说得既深刻又透彻,让读者心悦诚服。
①社论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作具体生动的阐明,让受众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应该这样去认识,工作应该照着这样的方向去做。要做到以理服人,又必须平等待人。如果不是平等待人,而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对社论敬而远之。平等待人不仅是态度问题,实际上也是立场问题。如果读者感到你同他们是真正平等、对他们理解、为他们着想,会缩短同你的心理距离,增加认同感,愿意倾听并考虑你的意见。
②社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并非靠简单的“应该如此’夕、“必须如何”之类的武断词语就能奏效,必须经过具体分析和严密论证的过程,即充分说理的过程,和读者共同经历认识事理的过程,使结论“建立在由准确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构成的根据上边,这种根据是靠得住的”。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在分析论证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a. 要善于进行抽象、概括,着力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分析各有关方面的情况,认真钻进去,搞清楚大小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分清主次,然后再跳出来,抓住卞要矛盾和问题的核心,环绕这个核心,把问题理出一个头绪来,集中笔墨,一层一层地说透它。二是研究群众对这个问题的思想认识状况,找出群众对这个问题有哪些模糊和不正确的看法,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看法,然后在阐述正面观点的时候,澄清这些模糊和不正确的看法,从而确立自己的论点,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把道理说透。
b. 对于抽象的道理,要善于在阐述中进行具体剖析。
不要把抽象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给读者,不要停留在概念上绕圈子。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要善于把大道理化成小道理,把小道理说透,大道理也清楚。另一方面,抽象的道理往往包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譬如,通过典型材料的分析解剖来说理。
c. 论证时材料和观点要统一,结论和论据要结合。
一篇社论中的基本论点要鲜明、突出,应该像一面旗帜一样统率全文。要让读者接受你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