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试判断正确否,并解释。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货币疲软是反映资金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帀现象。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

币疲软,是货 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市场物价有上扬的趋势。

(2)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恶化,因为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 景气,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也会产生货币疲软的现象,此时,就会立即转化为资金价格(市场利率)下跌。此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恶化。

(3)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一定就会恶化。当一国的货币疲软时,其市场利率对经济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①成本效应。即利率通过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来决定它的作用。具体分为三种效应:

第一,投资成本效应,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决策和规模的变动,达到疏导和调节资金流向的效果。利率下降使 投资的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増长。

第二,产品成本效应,利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流动资金的成本,从而决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产品的成本降 低,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持有货币的成本效应,这种成本效应有两种,一是持有货市而放弃的利率收入损失,二是因价格变动 引起的购买力的损失。

②利率的预期效应。即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人们预期产生的影响。对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预期影响银行的利 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货币疲软使人们对市场利率的预期会降低,人们不 愿再将钱存到银行,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増长。

③汇率效应。利率的变动对一国外汇市场起作用,使该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一国的货币疲软,使该国的汇率降低,货币贬值,这会使该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经 济的增长。

所以说,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是不正确的。

2. 如何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构平衡与失衡?

【答案】(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应从下面三个方面把握国际收支的概念:

①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当人们提及国际收支的时候,总是需要指明是属于哪一段时期的。这一报告期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但通常都是指一年。

②正确理解国际收支中的居民与非居民。

所谓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到一年以上的经济体,否则,该经济体就被称为该国(或该地区)的非居民。

③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2)国际收支平衡及其判断

在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中,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钓(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扩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而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国际收支小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

所谓国际收支差额就是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零的时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

根据上而的陈述,虽然在理论上只要自主性交易余额为零即可说明国际收支是平衡的,但在现实应用中,需要很多其他的口径来加以判断:

①通过贸易收支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

贸易收支差额即商品进出口收支的差额。这是传统上用得比较多的判断方法。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通常通过贸易收支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②通过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来加以判断。

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和经常转移收支。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的主体。通过经常项目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可以综合的反映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③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加以判断。

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差额进行判断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复式记账法,当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盈余; 当经常项目出现盈余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赤字。因此也可以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来判断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

④综合账户差额。

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的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

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也可以通过综合账户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

二、论述题

3. 阐述货币联盟相关理论及你对亚洲货币合作前景的认识。

【答案】(1)货币联盟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形式,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在货币领域内实现协调和结 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货币一体化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分为区域 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通货区三个层次。货币联盟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 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与货币联盟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最早见于对固定汇率安排和浮动汇率安排的争论中,其内 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优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是最佳的。 衡量最适度通货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一指标法,即以某一指标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惟一标准,比 如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性、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政策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率相似性 等等;另一种是综合分析法,即集中在加入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上。

(2)亚洲货币合作前景。

区域货币的形成通常有3种路径:单一货币联盟、多重货币联盟以及主导货币区域化。亚洲货币合作在时间 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起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例如亚洲货币基金;第二阶段是建立起类似欧洲 汇率机制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第三阶段是亚洲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

目前亚洲的区域货币合作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即建立了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当从发展前景看,亚洲货币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首先,经济力量在亚洲地区一体化中处于明显 的主导地位,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由市场驱动的,特别是日本跨国公司的活动在过去是促进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其次,亚洲地区在经济上具有对北美市场较强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亚洲在推行区域主义的同时, 不得不保持开放性。第三、亚洲不同于西欧和北美,这里没有霸主或几个大国的核心联盟。第四,区域内既有发 达国家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有发展中国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第五、东亚国家大多是 民族主义意识比较强、非常看重主权的国家。

虽然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使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广阔,但由于亚洲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多元化的宗教和文 化差异、领土方面的争端等使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困难巨大,发展前景坎坷。

首先,从外部因素看,缺少美国的支持,亚洲货币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在亚洲,美国仍是最重要的影 响力量和影响亚洲稳定的因素,没有美国的支持亚洲国家的货币合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目前提出的各种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构想均把美国排斥在外,这就决定了种种构想只能停留在口头讨论的阶段,这种内在的缺陷导致了亚洲的货币合作不可能有什么结果。

其次从内部因素看,亚洲缺少合作的基础,各国均无合作的诚意。首先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