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吉尔福特的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
⑴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研究中引入因素分析方法,由此提出了他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中,他发现智力操作中存在聚合与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⑵吉尔福特还认为发散思维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3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这三种特性相互联系,变通性建立在流畅性基础之上,独特性又建立在变通性与流畅性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反应数量众多,才有可能反应角度多样化,进而才有可能出现新视角,新观点。
⑶吉尔福特将发散思维的特性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特性,并因此将创造力定义为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多端而又独特的反应的能力。
⑷吉尔福特关于智力测验注重聚合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的评论得到很多学者的共鸣,并且,他视发散思维为创造力之核心的观点也为很多研宄者所接受。因此,目前常见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创造力测验基本上是沿循吉尔福特的理论观点编制而成的。
2. 试析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在能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中的影响。
【答案】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在能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能力测验的呼声很高,传统的智力测验在此却显得势单力薄,不能够测出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专长。由于社会迫切需要能够辨别和判断在不同能力因素上的个体间以及个体内差异,同时,因素分析方法又使一般智力中所蕴含的各种不同能力因素的辨别分类成为可能,能力倾向测验应运而生。
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专业与工作职业的选择和咨询,以及人事工作的科学管理逐渐普及。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不同的能力因素方面的优劣程度,从而能够最有成效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了能力倾向测验的诞生。
⑶成套能力倾向测验虽然往往包含了多种能力因素的测量,但一个测验不可能涵盖所有能力因素,其所制定的职业常模也不可能涵盖所有职业。因此,对于某些专业领域的人员选拔,能力倾向测验中若无针对相应能力的分测验,此时便无法提供任何帮助。特殊能力测验一般针对于一种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测量,测验性质介于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之间,其内容与相应的专业或职业训练的重点是一致的,而测量目的既想了解个体在此专业领域的既有水平,又想预测个体今后在此专业领域成功的可能性。
⑷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更细化的能力测验出现,并且这些测验会在信效度上有较大的提高,也会更适用于新的测量目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3. 已知若希望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和0.70, 则测验长度要増加几倍?
【答案】测验长度与效度的公式如下:
整理得:
当
当时,时,
所以,要想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测验长度需要增加6.42倍;要提高到0.70, 测验长度需要增加13.80倍。
4. 已知某态度量表有6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 0.81,0.79, 0.78, 0.80, 0.82, 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值。
【答案】根据题意,代入数据得:
因此,值为0.84。
5. 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答案】目标参照测验是参照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进行解释的,这一标准就是测验分数的分界点,亦称切割分数线,或称及格线。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1)根据分数分界点,可以将被试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在这种分类过程中,分界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2)就目标参照测验本身而言,分数分界点并非必需。可以用“被试掌握了测验的内容范围的百分之多少”来解释被试的分数,而不必在测验分数这一连续体上寻找某个切割点,进而将被试断然分为两类:掌握者或非掌握者。一般来讲,人们倾向于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也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因而从理论上说并不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掌握者或“非掌握者”。这使得分数分界点的确定成为测量学家们争议最大,存疑最多的问题。
(3)在目标参照测验的实际应用中,分数分界点的确定却是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教育领域,
“某学生是否达到了升一个年级所要求掌握的最低知识技能水平”,常常需要根据测验结果来判断:
从而对该学生“升级”或“留级”,“毕业”或“肄业”等作出决策;在专业领域,也常需要根据资格或水
平考试结果来判断考生是否达到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所需的最低水平,从而作出是否给予颁发合格证书的决策。在这些实际需要中,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个最低标准,一个分数分界点或及格线,将考生分为及格或不及格两类。而且,这一分界点的确定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最终决策的正确与否。
6. 能力倾向测验与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之间有何不同?
【答案】成就测验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的测量对象都是认知性特质。这三种测验都是测量个体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能力。所以在本质上,它们有相同之处。能力倾向、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也可以看作一种“成就”。不过,如果从测验的目的、性质及所涵盖的经验范围来看,这三种测验仍有某些不同之处,不能相互取代。具体分析如下:
⑴就测验的对象而言,三者本质上有重叠之处,无法加以截然区分。大多学者认为成就测验测量的是一些特定的、限定于某一范围的能力和知识,而另两者所测验的则为一般性的、较为广泛的能力。
⑵就测验的功能而言,成就测验也不同于智力、能力倾向测验。后两者的主要功能是预测一个人在未来的教育、训练或工作经验中可能的表现,它们的使用是在教育或训练程序以前,用以反映被试是否有接受某种课程或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成就测验则是评估被试在接受一些教育或训练程序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它的实施发生在教育、训练过程后。
⑶就测验的技术品质而言,成就测验要注重内容效度,而能力倾向、智力测验则必须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否则就失去其基本价值。
7. 简述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性。
【答案】经典测验理论是以真实分数模式(亦即,观察分数等于真实分数与误差分数之和)为理论架构,所采用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浅显易懂,适用于大多数的教育与心理测验资料,以及社会科学资料的分析,为目前测验学界使用与流通最广的理论依据。但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测验理论所采用的指针都是一种样本依赖的指针;即这些指针的获得会因接受测验的受试者样本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同一份试卷很难获得一致的难度、鉴别度或信度。
(2)经典测验理论以一个相同的测量标准误,作为每位受试者的测量误差指针,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受试者能力的个别差异,对高、低能力两极端组的受试者而言,这种指针极为不合理且不准确,致使理论假设的适当性受到怀疑。
(3)经典测验理论对于非复本但功能相同的测验所测得的分数间,无法提供有意义的比较,有意义的比较仅局限于相同测验的前后测分数或复本测验分数之间。
(4)经典测验理论对信度的假设,是建立在复本测量的概念假设上,但是这种假设往往不存在于实际测验情境里。复本测量的理论假设是行不通的,从方法学逻辑观点而言,它的假设也是不合理的、矛盾的。
(5)经典测验理论忽视受试者的试题反应组型,认为原始得分相同的受试者,其能力必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