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一些夫妻为什么要离婚?离婚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答案】(1)离婚原因

①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

②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a. 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

b. 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

c. 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

(2)心理感受

①解脱感

相关调查表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择是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

②孤独与心理震荡

大多数离婚者在离婚后由于缺乏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感到孤独,同时,离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情震荡。

③处世的尴尬

离婚者还往往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李银河等的调查中,76.1%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猜疑、议论和讥讽之中。同时,由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离婚者感到难以忍受。

④对前配偶的态度

尽管离婚之时抱有厌恶和仇恨,但是在离婚之后,一些人会回忆起原来配偶好的地方,产生

怀念和思念之情,或者抱有好感,有一些人甚至想到与前配偶复婚。

3. 试论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答案】合作与竞争既对立又统一,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与合作不能同时并存在同一主体的选择中。针对某一利益目标,不同的主体选择了竞争的方式达成目标就不可能同时又选择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2)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中也包含着竞争。人类永远不可能看到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或者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那种局面,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竞争的成败往往意味着自身的价值是否能够被社会所认可,因而竞争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激烈。同时,人们从激烈的竞争中也学会了如何去更好地合作。在竞争中学会必要的合作则可以保证彼此得到更多的利益,越是善于在竞争中合作则竞争力越强。竞争与合作永远不能相互孤立的存在。离开竞争,合作是无力的;脱离合作,竞争是无序的。

(3)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敢于竞争,积极合作。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是人们应当取得的价值选择和共识。因此,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群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合作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竞争是长远的,绝对的。人类在合作中发展,也在竞争中长大。无论个人、群体,或者一个国家,失去了竞争能力是不可设想的。无论一个人是否愿意,他所面临的将首先是人们竞争的准备状态。人可能会为暂时的利益而考虑合作,但有更多、更稳定的理由在促使人们竞争。

总之,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竞争存在于合作之中,合作以竞争为前提。没有合作的竞争是软弱无力的或是破坏性的;而没有竞争激励的合作,是没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不能重竞争而轻合作,也不能重合作而排斥竞争。

4. 你认为社会在当今阶段应怎样实现对不断上升的暴力犯罪的控制?

【答案】(1)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预期代价超过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对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获取需要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作反向动因。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当将人们行为的预期代价增大,使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趋近力量转化为逃避力量时,侵犯往往就会得到阻止。

但依靠社会的外部制约来减少侵犯的发生,并没有使存在于个人身上的侵犯性消失,因此它也并不是减少侵犯的根本方法。侵犯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使个人的侵犯性得到改造。

(2)去个性化的避免

①去个性化的含义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

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②去个性化的原因

a. 在群体中,由于个人的身份无法被确认(匿名),个人容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b. 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以及药物,酒精或催眠等影响,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

③去个性化的危害

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自身的行为控制力量被削弱,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侵犯行为。

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行为有难以预计的破坏性,原因就是他们丧失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④去个性化的避免

个人需要认识到去个性化状态的危险,并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状态,保持行为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被大规模群体的激愤所裹时,保持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判断和控制就更为重要。

(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

心理学家斯普林撒尔等人的研究用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作为被试道德水平的衡量,结果发现: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第一至第四阶段的被试中,拒绝服从权威对别人施以伤害性电击的比例远远小于道德发展水平达到第五和第六阶段的被试。

去个性化和道德发展水平同侵犯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侵犯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任何依靠外在力量所造成的侵犯行为的暂时制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侵犯的发生。

5.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