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现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2. 连读变调

【答案】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由“214”变调为“35”。

3. 联绵词

,【答案】联绵词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又称“连绵词”或“连绵字’。这种单纯词,每个音

节都不表示意义,只有两个音节连在一起才表示一个意义,构成一个语素,也才能在语言中作为一个词自由运用。联绵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 ①双声,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例如“参差’

②叠韵,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例如“仿徨”;

③非双生叠韵,例如“蝴蝶”。

4. 平分阴阳

【答案】平分阴阳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中古的平声调类字,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派入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平分阴阳是中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程中,在声调方面的三个主要变化之一。比如说现代汉语中的阴平“诗、超”和阳平“时、人”在古代都属于平声。

5. 平仄相间

【答案】平仄相对,是指一联之内的两句上下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上下对应相反。在近体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6. 动态助词

【答案】动态助词是指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进程状态的助词,又称时态动词。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动态又称为“体”或“情貌”。常用的动态助词有着、了、过等。“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即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有时表示动作结束之后的状态在持续。“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

7. 语义场

【答案】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词汇场)。所以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例如,汉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构成一个亲属义场,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同时在性别和长幼上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彼此区别。由于抽取的共同语义特征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因此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

二、简答题

8. 说明语体的基本属性。

【答案】语体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民性

任何一种语体从产生到发展都是千白万人长期创造的结果。语体系统的建立是长时间很多人运用语言的结晶,是全民族的集体财富。语体是不可能依靠某个个人来创造的。同时语体是为全民服务的,对全民具有约束力。地域方言、社会方言都有某些特殊或特定的使用群体,有某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语体与此不同,它只是运用全民共同语的功能变体。

(2)体系性

语体是一个系统,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是由不同的语体类型构成的,谈话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时评语体、公文语体、广告语体等等。任何一种语体类型的组成要素也是体系化的,涉及语音、词汇、句子、修辞格、篇章结构以及一些非语言要素等。在一定历史时期,语体系统是稳定的、封闭的,这使得不同的语体可以区别开来,但语体系统也是发展的、变化的。

(3)层次性

语体是有层次的,现代汉语语体系统就是不同的具体语体类型组成的多层次、多序列的系统。语体的层次性要有一定的限度,语体系统不可以无限制、无休止地划分下去。语体系统中不同层级的语体类型的划分,标准应当一致。

9. 有人说不学“现代汉语”,文章照样可以写通。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现代汉语有什么用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我国十分重视语言的正确使用。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正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下功夫学好语言,应当运用现代汉语各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来指导自己的

语言实践,努力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祖国语言的规范和健康而奋斗。

10.什么是修辞现象的词汇化现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1)修辞现象词汇化的内涵

修辞现象词汇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言语交际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临时修辞现象,它是由偶用的修辞现象经过常用一固化一词汇化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转化而来。修辞现象词汇化的产物是具有特定语言效果的新词新义。

(2)举例分析修辞现象词汇化

有些词语是通过修辞现象词汇化固定下来的,随着被广泛使用及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最后该修辞现象转化为词汇现象。例如:

,但不要刮风。 ①刮风(比喻做事只是一阵子热闹,既不深入也不持久):要搞“厕所革命”

②台阶(借指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大家的努力,销售部的业绩又上了一个台阶。

③天价(夸张为难以想象的高价格):两亿天价卖出婚礼播映权。

总体而言,由辞格词汇化固定下来的词语一般能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但已经不是一般修辞格的运用,因为其使用的是该词经社会成员约定俗称的固定义项。

11.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移就的区别。

【答案】例句: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③明天早上,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

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例③是移就。移就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用过来修饰已事物。“疲乏”和“冷淡”本来是描绘人的感受与心情的,移用过来描写“花生米”和“茶”,带上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