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812史料分析(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答案】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和艺术的重要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确定的。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前后,毛泽东针对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提出了“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应邀向在京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性和长期性的正确方针。这个方针提出后,在科学界和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使科学文化艺术界的各部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四行二局
【答案】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是国家资本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控制和支配全国货币金融的总枢纽。“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建立和掌握了“四行二局”以后,又运用各种办法,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商业银行和钱庄。
3. 第三党
【答案】第三党是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的,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立场是要在国共两党之外,结成第三种势力,经过第三条道路复兴中国革命,因而被称为第三党。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该党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1930年8月,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人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4. “另起炉灶”
【答案】“另起炉灶”是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另起炉灶”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5. 中山舰事件
1926【答案】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事件。
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广州,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6. 北京政变
【答案】北京政变是1924年直系将领玛玉祥在南方革命形势影响下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10月22口夜,冯玉祥乘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带拼杀时,秘密回师北京,控制了北京城,监禁了总统曹锟,发动北京政变。政变后,冯玉祥等宣布脱离直系军阀系统,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且月5日,国民军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北京政变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段祺瑞临时执政,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7. 满铁
【答案】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从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一家日本特殊公司。它是日本经营满洲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旧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
8. 中央文革小组
【答案】中央文革小组是在1966年5月28日成立的“文化大革命”实际指挥机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革命小组。经毛泽东提议,1966年5月4日〜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又称中央文革小组,隶属政治局常委之下。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是陈伯达,顾问是康生,副组长是江青、张春桥,成员有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等人。中央文革小组掌握了中央很大一部分权力,逐步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实际上是只受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指挥部,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二、论述题
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措施、表现、作用及教训。
【答案】抗战时期,为最大程度的保证物质供应以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1)理论来源
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2)措施
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力式,经济统制的范围有棉花、棉纱、面部、煤、石油、纸张、机器、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漂白粉、染料等下业制品、设备和原材料。对钨、锡、汞、桐油、生丝、茶叶、药材等出口物资实行统销,对盐、糖、卷烟、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
(3)作用
①实行“统制”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惟一选择,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成功的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③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④利用下业统制建成了后方下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下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利用粮食统制政策,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温饱。粮食统制政策维持了抗战军民生存的基本需要,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⑤战时财政金融统制政策集中了财力,保证了军费支出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此外,外贸统制政策在进出口方面起到了保证供需,增加外汇的作用,对抗日有重要贡献。
(4)教训
①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
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 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 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②对经济发展危害最大、对人民掠夺最为残酷的一种掠夺方式就是与实行财政金融统制相关联的通货膨胀政策。此种掠夺以全民为对象,比之实行经济统制的掠夺,在范围上更为广泛,在程度上更为深刻。它给人民造成极大伤害,而国民政府则借此壮大了国家资本,政府官僚们借机大发横财,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