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812史料分析(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民党一大
【答案】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大会宣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 西原借款
【答案】西原借款是1917~1918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之间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1917年,日本寺内正毅内阁顾问西原龟三以私人身份六次来华,同中国交通总长曹汝霖等经办八次借款,一般称为“西原借款”。通过这些借款,日本攫取了中国东北和山东的铁路权和矿产、森林资源开采权。
3. 安国军政府
【答案】安国军政府是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成立的军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占领徐州。张作霖企图保有黄河以北地域,1927年6月初,武汉国民政府的军队占领郑州,以维持统治地位,于6月18日成立安国军政府,公布《军政府组织令》,自命为安国军海陆空大元帅。《军政府组织令》规定,“陆海军大元帅于军政时期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1928年4月,在二期北伐的攻击下,奉军全线崩溃。6月2日,张作霖声言退出北京。
4. 抗美援越
【答案】抗美援越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申张正义,援助越南抵抗美国的一场战争。1955年,美国破坏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取代法国势力进入南越,破坏了1956年普选,阻碍越南和平统一,大力武装吴庭艳集团,妄图使南越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反共前哨阵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处于严峻时期,中国坚决支持日内瓦协议在越南的实施,支持越南人民和平统一
1965年4月,国家的斗争。应越南要求,中越双方签订了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的有关协定。从1965
年10月至1968年3月,中国向越南派出地空导弹、高炮、扫雷等部队32万余人,同时还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中国从政治上、道义上、军事上等多方面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提供了无私援助。
5.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6. 整理党务案
【答案】整理党务案是1926年蒋介石提出,并在国民党二届二中会上通过的排斥共产党的决议案。主要内容有:①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②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 ③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陈独秀、张国熹等表示完全接受,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7.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乱”,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8. “两个凡是”
【答案】“两个凡是”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提出和实行的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提出后,遭到邓小平、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论述题
9. 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
【答案】(1)1962年秋冬以来,河北保定地区和湖南省率先开展了“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于1963年2月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督促各地注意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和阶级斗争。
(2)1963年5月,中央发布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
案)》(《前十条》),提出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进行阶级斗争,该决定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左”的估计,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情况。
(3)1963年9月,中央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提出大搞群众运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阶级斗争的形势。
(4)1964年5〜6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认为危险在于上层,并认为全国基层政权的领导权有三分之一不在无产阶级手中。会后,一些单位开始进行“夺权斗争”。
(5)1964年9月,中央发布《后十条》修正草案,更加严重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认为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反对敌人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文件要求采取“大兵团”的作战方法,发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进一步激化了“夺权斗争”。
(6)1965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特别强调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该决议虽然纠正了运动中部分的“左”的偏向,但仍然将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认为阶级斗争必须反映到党内。在此影响下,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直接开展了对党的一线领导人的迫害和斗争。
1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答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矛盾尖锐,美国逐渐开始支持牵制了大量日本军力的中国政府,为国民党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具体如下:
(1)1941年5月下旬,美国国务卿致电中国外交部长,表示希望能同中国政府谈判并订立协定,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
(2)1942年美国国务卿文告通知中国政府,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相关特权。此后,与中国重新签订新约,在重庆举行。
(3)取消1901年在北京签订的协议书,“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4)美国总统罗斯福出于对战时和战后国际战略的考虑,有意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1943年邀请中国参加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5)1943年,邀请蒋介石等商讨对日作战和远东战后和平问题,26日,中国参加开罗会议并签署了《开罗宣言》。
(6)1944年到1945年,邀请中国参加创建联合国的工作。
11.1920年代后期,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叛变和对革命的镇压,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工农运动由进攻转入防御,由轰轰烈烈转为冷冷清清。工人群众虽然坚持斗争,但此时明显表现出低潮的特征:斗争次数大大减少,工人斗争多以经济斗争为主,起因大都是为了改善下资待遇,斗争的结果多数是毫无结果。农民斗争表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发展极不平衡,总的形势是转入低潮。
(2)革命的主观力量遭到极大摧残,革命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共产党的大多数地方组织被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