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呢?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于: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提供理解现存事物及其运动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决定着事物从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推动者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不断灭亡。因此,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实质的唯物辩证法本身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 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内容

①在思想路线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力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既不把书本当教条,也不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在对国情的估计上,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承认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思想。

③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由此推动社会的

全面进步。

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⑤在实行对内改革的司时,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两个方面统一和协调起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分三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战略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基本上达到温饱水平; 第_步,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力争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

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⑩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2)评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价值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该如何完整认识?

【答案】(1)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 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2)作为客体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音乐、哲学、道德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在于满足主体物质的或精神方面的需要; 精神性的东西只能满足主体精神方面的需要。作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集团、阶级、民族,以至整个人类。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这些都是价值问题之所以特别复杂的根本原因。

4.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5.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指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

①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呵护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

②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

③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b.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c. 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重要意义

正确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①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善于分析各种偶然性,充分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推进事物的发展,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