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7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合目的性

【答案】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选择性的原因在于:①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领域、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 ②人类的物质关系和生产力,也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意志、需要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意向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的一面,即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2. 系统的整体性

【答案】整体性是系统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之一。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了事物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为:①对于外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 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小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这种只有系统整体才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功能就是“系统质”和系统功能。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进行科学探索”。

3.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 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②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切都处在过程之中。每一事物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而生成与灭亡意味着事物的个体存在过程从属于另外一个过程。

4. 形式

【答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5. 阶级斗争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6. 或然率(概率,几率)

【答案】或然率(概率、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

二、简答题

7. 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重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的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

(4)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各种正确意见和主张,本质上都是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8. 社会有机体

【答案】社会有机体是指一个用以说明社会是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着的整体的哲学范畴。其中包含着联系和发展的观念,是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四方面:

(1)社会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

变化发展之中。

(2)社会有机体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实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使用工具的活动。一个人把工具作为活动手段,就是把他人的能力作为自己活动的手段,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有直接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人类社会关系将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个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借助一定的规范才能进行,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构成了交往的秩序和结构,从而形成了社会制度。这是一个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基础逐层整合而成的总体协调的体系。个人通过实践及其交往活动创造了社会,并使社会成为一种有机体;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个人的活动。

(4)社会有机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机制,能够通过其内部矛盾运动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意识到自己交往活动的社会主体自觉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以约束、协调个体的行动,从而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

9. 价值评价的标准

【答案】价值评价的标准是指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人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的本质规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评价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

(1)原则

在人的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质与量的统一

人的价值评价具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指人的活动结果的性质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判断人的贡献的有无,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人的贡献的大小。在人的价值评价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②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人的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之间既可能一致,也不可不一致。对人的价值评价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要注意其物质贡献,人向社会所贡献的物质财富是他的价值的最直接的表现,但还应注意他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价值。

④现实和历史的统一

正确评价人的价值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其作出整体评价,力求避免片面性,做到将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