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度、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换言之,信度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2.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3. 遐迩贯珍
【答案】《遐迩贯珍》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个中文期刊。于1853年8月1日创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由当时设于香港、旨在向中国传授基督教义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该会所办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印刷。刊登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也有少量阐发基督教义的文章; 时事新闻占相当篇幅,大多是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 宣传广告开中文报刊登广告之先河。在新闻编辑上,它以新闻标题简明扼要来反映新闻内容,是中国近代报刊在新闻编辑业务上的一个飞跃。《遐迩贯珍》也是中国最早刊载新闻图片的中文报刊,有科普插图及为配合新闻报道而绘制的插图。
4.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C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C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5.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力一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小能适用。
6. 小媒介与大媒介
【答案】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一一“大媒介”(bigmedia )和“小媒介”Csmallmedia )。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大媒介则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7. 传播者
【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8. 解释性报道
【答案】解释性报道是指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它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①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②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③重要的科技成果; ④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二、简答题
9. 媒介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请从范式变迁的角度简述传播学效果理论的发展。
【答案】20世纪,媒介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在此之后,媒介效果研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寄予高度期待,同时又有深深的担
忧。“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在这个阶段盛行。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因此,大众传播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第二阶段: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开始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
①“传播流”研究,即研究从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0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年出版)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01960年出版)。 ②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在二战期间的大量实证研究为代表,主要研究受传者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这一类型研究将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3)第三阶段: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批评,宏观效果理论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识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这些理论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②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③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90年代以后,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效果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10.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有哪些流派?
【答案】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流派。(1)应用流派一一侧重传播实践
①应用流派,主要针对传播实践特别是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紧迫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实际运作提供可操作的对策、思路及理论。
②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包括,媒介策划、媒介经济、受众调查、广告营销、媒介集团、国际传播以及各受关注的人世和网络等。
(2)学理流派一一立足基础理论
①学理流派,主要研究和探讨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旨在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母机”。 ②主要涉及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诸如信息、符号、传播、反馈等。
③基本理论和学说,诸如信息的两级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传播的各种模式等; 以及不同方法和学派,但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等。
(3)思想流派一一倾向超迈高蹈
①思想流派,则包罗广泛,所有以传播或传媒问题为思考基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差不多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