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结构

【答案】根据心理分析理论的看法,人格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互相制约。

(1)本我是生物的我,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

(2)超我则是社会化了的我,对本我的破坏性冲动起制约作用,根据道德原则行事。

(3)自我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根据现实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是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会没有了生存愿望; 超我太强大,也会出现精神疾病。

2. 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社会学习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反之为了避兔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违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4. 社会剥夺

【答案】对相对贫困内涵的拓宽部分做出规范的概念是社会剥夺。英国学者汤森最早将“相对剥夺”的概念用于定义与度量贫困。按照他的解释,“相对剥夺”是指社会上一般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缺乏与不足,即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权利。

5. 简单实验序列设计

【答案】简单实验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控制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6. 社会变迁理论

【答案】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所发生的变化。社区是具体的社会,推动社会变迁、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社区工作本质上就是关于人和社会变迁的事情,它关注如何协助人们和服务提供者,使两者都能配合不断变迁的环境。

二、简答题

7.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

(1)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一也被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反对,理由如下:

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如何保持他们退体后的活动水平己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②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③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3)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4)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又被称作象征互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

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赋予符号的那些意义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①社会损害理论是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②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a.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b.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c.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则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8. 中国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中国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中国的健康体系由多种性质不同的医疗服务组成,这包括:自我保健和个人健康照顾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公费医疗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卫生防疫、食品药品监督体系,康复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等。这些不同的健康照顾服务组成健康照顾制度。

9.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①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②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受助者的需要表达和有力配合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

③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

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

a. 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多知识,了解获取受助者所需对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