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机构照顾

【答案】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分公办(由政府提供资金)、民办(私人自己筹资兴建)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二种类型。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

2. 社会文化理论

【答案】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该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组织的产物,社会就是由社会角色构成的。她对“文化继承”的概念下了定义,其文化制约连续性的特点可以提醒青少年工作者小要人为扩大成人与青少年的差异性,而要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

3. 文化能力

【答案】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力式等。文化能力指的是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对各种各样的人开展工作,要同他们合作处理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要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而要真正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看问题。只有这样,才熊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真正帮他们之所需。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去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具有文化能力。

4. “增权”

【答案】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5. 社会变迁理论

【答案】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所发生的变化。社区是具体的

社会,推动社会变迁、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社区工作本质上就是关于人和社会变迁的事情,它关注如何协助人们和服务提供者,使两者都能配合不断变迁的环境。

二、简答题

6. 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

【答案】教育主要是指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和个性的养成。训练则是指在教育者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而达到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取向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这就注定了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和训练两种取向。

(2)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的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层次高的,其教育目标就更偏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能力; 教育层次相对较低的则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过教育与训练两个过程。单纯的教育或训练都不可能培养出成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7.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答案】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约定、预估(诊断)、计划、干预与评价这5个阶段。

(1)约定,即确立专业关系。

这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当当事人向社会工作机构求助时,社会工作机构就应当对求助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论确定是否接受该当事人。如果接受,该当事人即成为案主,接之而来便是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协助关系。

(2)预估,又称“诊断”。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后,预估的工作便开始了。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收集和分析与案主遇到的问题有关的各方面资料和数据,以了解案主的真实情况,为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

(3)计划,又称“规划”。

它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计算、比较与抉择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可以归结为设定目标和选择方案两个方面。

(4)干预。

这一阶段是实际采取行动的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反复比较而确定最佳方案后,即将其付诸实施,实际促使案主改变,解决案主问题。这一阶段是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关键,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就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方案的实施应当加以科学的协调和控制。

(5)评价,又称“评估”。

经过干预阶段,社会工作者结束了与案主的关系。必须对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全面进行的,着眼于整个过程的整体效果。它不仅对案主是重要的,而且对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也是重要的,这一步骤提供了在特定状况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信息。

8. 如何理解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答案】(1)在社会工作视角中,个人与问题的分离有助于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案主。

(2)个人与问题的分离,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进行服务时,能避免因案主遇到的问题而对案主个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坚信个人是有潜力的,案主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与世界对案主所展示出的荒唐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反应之间的互动,是由社会过程所确立或放大的。这些观点解释案主的行为和问题而不谴责作为这些社会过程受害人的案主的有益方式。

(3)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秉持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将个人与问题分离,始终把案主看作是具有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而无论他们可能或者事实上多么弱势、无能力、被贬低或自我毁灭。因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工作关系是以案主的特殊能力、资源和需求为前提,并支持案主或案主群,使日常生活更加有报酬性和在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中施加共享的权力。这种伙伴关系的日的是鼓励案主在追求和巩固己经被提升的自尊、健康、安全、个人及社会权力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强项。一句话,焦点在于案主的能力和优势。

9. 健康概念和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答案】(1)健康概念转变的主要社会影响

①医务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外延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疾病、健康概念理解的深化,生理疾病(身体健康)、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社会病理学(健康社会)决定着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

②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新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样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人群也就随之扩大到全体公民,无论他们是患病者,还是亚健康者和目前健康的人。

③医务社会工作迅猛发展的时期,即从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到70年代。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受社会学和社会医学学科影响,社会医学和医学社会学诞生,服务对象侧重于社会工作中观干预取向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专业组织、专业研究、专业杂志、工作场所和专业服务体系框架己经稳定确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福利国家”体制和社会政策框架中得到充分发展,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确立。

④健康照顾概念反映的是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的转变。健康照顾将视野扩展到医护人员以外,由医院扩展到医院以外,由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扩展到非临床治疗活动,由狭义健康扩展到广义健康,由单纯疾病诊断治疗扩大到医药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由单纯医疗活动扩大到医药社会文化,由消极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疾病预防、投资健康,反映了生活方式医学化的趋势。

(2)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