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补偿贸易

【答案】补偿贸易是指技术贸易、商品贸易和信贷结合的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是国际信用的一种形式《基本含义是,由外商直接提供或在信贷基础上提供机器设备或技术给本国企业,本国企业用该设备或技术生产的产品或其他产品,分期偿还进口设备或技术的价款和利息。主要形式包括:直接补偿、间接补偿、综合补偿和劳务补偿。直接补偿是使用该设备或技术生产的产品偿还,间接补偿是用其他产品偿还,综合补偿是前两者的综合,劳务补偿是提供劳务偿还。

2. 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

【答案】指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批判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过程中创立的货币流通公式,是货币理论的重要规律,是经济科学的重大发现。

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为:(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

公式表明,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变动,流通的商品量、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变化,流通货币量则可能有多种组合:

(1)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増加或流通速度下降,或者这两者情况同时发生,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增加,在相反的情况下则减少。

(2)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减少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保持相同比例,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样迅速,则流通货币量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上涨更迅速,则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还会减少。

(3)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的增加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比例,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同价格跌落保持相同比例,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会依然保持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迅速,流通货币就会增加。

二、简答题

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在融资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为增强其竞争能力,而对管理、工具和服务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的过程。相应地,它也是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活动的变革过程。金融创新既包括对金融企业的创新又包括金融管理机构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金融创新转移和分散了金融风险,但金融创新又创造了新的风险,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如下:

(1)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其主旋律便是风险转移型创新。从微观层次上看,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使金融企业有效地转移各类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NOW 账户、浮息票据、浮息偾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以及金融期货等都是金融企业转嫁市场风险的理想工具。金融创新不仅可以转嫁和分散市场风险,而且可能转嫁和分散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如金融期货出现以后,其独特的“中央结算制”使传统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大为缓解;又如可转让的货币市场存款工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可转让的货款合同及证券化资产等创新工具都使金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大为提高。此外,金融创新还产生了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新途径,如股票指数期货产生前,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只能通过投资组合的变化防范非系统性风险,而对系统性风险通常无可奈何。股票指数期货出现以后,投资者可通过股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套期操作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管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金融企业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花旗银行推出CDS 后所引发的银行业从资产管理向负债管理的转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负债的扩张来支持资产的扩张使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存款不稳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制度的创新不仅可以转移金融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如金融监管的加强可以减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金融当局的科学决策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从而减少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2)当然,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新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使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为了获得必要的利润,金融机构通常转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从而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20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普遍下降,90年代更是出现了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和日本大和银行巨额损失的案件,这些都和金融创新相关。

②金融创新使表外风险增加。表外风险指不在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却又可能转化为金融企业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即金融企业的各种或有负债转为真实负债所带来的风险。表外风险源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包括20世纪60、70年代的贷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及金融期货等,80年代的创新则全部为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从事表外业务的实质就是变相减少账面负债,这种表外业务既可以维持虚假的资本资产比率,回避金融当局的监管,又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利润,但同时也造成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增加。一旦表外业务的或有负债转变成真实负债,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也就成为真实风险。

③金融创新增加了“伙伴风险”。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的同质化、自由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一国各种金融机构之间、本国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之间、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这样,金融体系中某个环节的差错可能涉及整个金融体系。如西方国家盛行

的电子转账清算系统,所有经过该系统的交易都不能取消,一旦一家银行不能及时支付,整个支付链条就会中断。

④金融创新增加了投资风险。对创新市场而言,投机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维持创新市场流动性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同时也是套期保值转嫁风险赖以存在的载体;另一方面非稳定性投机又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并且由于创新交易的高杠杆性,其投机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较之传统交易更大。

4. 简述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答案】外汇储备,一般是指一国政府所拥有的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它是一国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清偿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国一定时期的外汇储备,是其国际收支净值的反映,若一国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大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收支则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增加;若一国的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小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收支则表现为逆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减少。

(1)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入手进行分析。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及“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可推断出基础货币

由此可见,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之一(A4), 它的变动将会影响到基础货币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影响到一国的货币供给量。

(2)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具体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对该国货币的汇率产生贬值的压力;则中央银行必须进入外汇市场卖出外币、买入本币,这就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根据①式,外汇储备量的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量的下降,再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后,该国的货币供给量会成倍数减少。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会使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

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也需要根据汇率变动情况和实际经济状况的变化随时准备入市干预,这也会影响到一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总量产生同方向的变动。

(3)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模式,即结售汇制度以及外汇指定银行结售外汇周转头寸限额,造成了我国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收支差额变动,被动地接受外汇市场上的超买或超卖,这样外汇储备就会像国内银行的准备金一样,对国内货币供应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原理表明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一般关系:假定k 和D 不变,M (s )的增减决定于R , 因而外汇储备变动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