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籍,如果要抄写多册,不但耗费时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还很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印刷术的出现扭转了这一情况。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卜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出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己经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异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中国学者阂大洪认为,毕异的方法虽然还很简单,“但已包括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活字、排版、印刷,与近现代的铅字排印基本原理完全相同”。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锡、铜、铅活字。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己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4)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从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该补充的一点是,印刷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它自己本身也日益成长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5)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传播技术在印刷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印刷出版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2. 简述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综合许多传播学者的见解,把握这个定义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communication )一词和社区(community )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 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一一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小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一一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一一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 什么是传播效果研究?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传播效果研究比较关注大众传播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其特点具体如下:
(1)把受众放在首位。传播效果研究把受众研究放在传播研究的首位。
(2)对影响做出具体说明,使用抽象的概念(如认知、态度、行为等),说明受众如何变化,或者如何防止其变化。
(3)把影响的原因归结为媒体讯息系统、媒介本身、某种内容或单个讯息的某个方面、形式或内容。
(4)效果研究一般和定量研究相联系,在研究中要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研究的假设(首先要能够被证伪)做出经验性的证明。
二、论述题
4. 试述大众传播负功能的产生原因、一般表现及克服方法。
【答案】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分,大众传播的功能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早在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就提出大众传播的一种负功能:麻醉社会。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阻碍个人或社会正常发展的作用。
(1)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原因。
①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断涌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媒介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媒体通过刊登暴力、色情、娱乐等方面的消息,甚至制造假新闻,以争取受众,吸引广告。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已开始利用新闻自由的幌子冲破大众传播道德的底线。
②政治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都意识到,在政治斗争中,媒体是“一件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媒体,他们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向受众传播他们的信息。所以,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通过媒体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抨击政敌的言论,有的还揭露政敌的隐私,甚至于利用捏造涉及对方的丑闻来贬低对方的公众形象。
③社会原因。
受众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只追求数量和效益”的态度,很少去考虑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是否正确等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受众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已不是“认知世界”,而是“娱乐身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受众对大众传播普遍存在一种“接受”心理,众传播中所发出的错误信息有的可以满足受众的某些需要,所以有的受众会主动寻找大众传播中的错误信息,这就形成了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温床。
(2)大众传播负功能一般的主要表现。
①破坏功能。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破坏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并直接或间接侵犯人类或客观实体的利益。
②抑制功能。
信息的传播使受众习惯于接受信息中包含的各种结论,而不再去对原始材料进行细致地筛选、分析、调查、判断,受众的主观选择性被弱化。这样它抑制促进社会正常发展的积极因素。
③催化功能。
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做出错误的行为。从而强化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消极国素。
(3)大众传播负功能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传播的信息中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切的符号。 为降低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机率和弱化它的负面影响,可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大众传播秩序,提高受众素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