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静为躁君

【答案】静为躁君是《老子》中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潜移渐进的变化胜于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第二十六章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意是指统治者应当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静为躁君”体现了“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静”和“躁”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式,“静”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是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说“静为躁君”故“清静为天下正”是指躁进不可为天下正。

2.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3.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答案】“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评程朱“万物一理”的观点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差别,而且理因时致宜,否认固定不变的永恒的理。

4.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5. 一念三千

【答案】“一念三千”是指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出于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和重要理论之一。一念三千说明了心性与事物的关系,一念,是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 三千,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尔之心,自然具足性理的三千诸法和事造的三千诸法,所以叫做“一念三千”。

6.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7.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8. 史伯论“和实生物”

【答案】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二、简答题

9. 慧能和神秀在五祖传法嗣时所作的倡,其思想内容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相传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嗣时,要求弟子作渴。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不满意,故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褐的思想内容是互相对立的。

(1)神秀不承认真如实体的独立性,认为真如实体有赖于我,我为主体,佛性是从属。认为佛是有“相”的,与五祖弘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我是主体,要使得要使“佛性”莫惹尘埃,有赖于“我”去“时时勤拂拭”。

(2)在慧能看来,客观世界是“万境”总归为“六尘外界”而真如实体却不受“六尘”沾染,独立存在。主观形相全是虚妄。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慧能与神秀本同为五祖弘忍门下,但因对参禅的体悟不同,后来分为南北二宗。

10.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荀子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认为,人的力气不如牛,走路不如马,为什么牛马反供人驱使呢? 这是由于人能结成群,而牛马则不能。“能群”不是指普通的合群,而是指能组成社会。荀子进一步又把“分”看成“群”的必要前提。

(2)“分”的含义

①社会生产上的分工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

②封建等级制度

荀子指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在此,他把等级制视为“天下之本”的根本的“分”这就是“分”的主要含义。

③设立一个“分之枢要”的国君

国君通过制定礼义来确立“分”通过设置官职来对人民进行统治,从而巩固“群”。

11.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苟子的道德教化观,是指用礼义法度引导道德的本性。

(1)“善”的来源

在荀子看来,“善”就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需要。

①“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而正是这种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是使人之为人而得以优异于自然万物、乃至于役使自然万物之所在;

②作为“善”的表征的“义”是来自于人的“群”与“群”的“分”。这是按照人自己的需要设置的,是人为的。

荀子非常强调“善”的人为性。“其善者伪也。”这里所说的“伪”即人为。

(2)“善”的建立

在荀子看来,“善”的建立,有待于“心”的作用。荀子把“心”(心之多计)与“天”(欲)看作是对置的关系。在对置中,荀子看重的小是“天”而是“心”。“心”有控制情欲的能力,从而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心”的这种控制情欲并使之合于道德的能力,又来自于它的认知性。

(3)荀子与子思、孟子在道德教化观上的比较

①荀子不仅把道德看作是人为的,而且把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上。在修为上讲“化性起伪”讲“注错习俗”是经验的路向;

②子思、孟子或以“善性”属“天命”或以属“本心”所以在修为上重“存心养性”是先验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