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理论2005答案年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心理学理论试题
一、概念题
1、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泛指心理学中一类利用消除特定外界刺激的手段研究脑发育和行为发展的干预性实验方法。
研究者在动物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采取某些手段,使之不能获得某种或某几种刺激(如视觉、听觉或触觉),这些手段并不直接造成器质性伤害,但研究发现它们对个体行为的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在一例典型的视觉剥夺实验中,研究者对一只刚出生的小猫(视觉发育关键器)进行了眼睑缝合手术,使其自幼不见光亮刺激。数月后进行复原手术。研究者发现,其视觉能力严重受损,出现功能性“盲”现象。这是由于被剥夺感觉的动物,神经元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突触连接,视觉皮质缺乏对光正常放电反应的神经元。
由于感觉剥夺造成的能力缺失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
2、离差智商
智商是智力发展水平测量的指标,而离差智商是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中首次使用。以某一年龄段内全体人的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以该年龄组的平均智商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求得的个体在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分数。
与比率智商相比,离差智商的优点在于反映了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以这种相对性来评价个体水平的高低,排除了各年龄水平智商变异性不同的困扰。
常见的使用离差智商的测验包括韦氏智商测验、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等。
3、视崖实验
研究婴儿深度知觉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视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以无色透明的钢化玻璃为支撑物,,婴儿可在上面爬行。玻璃下两端在不同位置放置红白格相间的棋盘布,一边由于布料紧贴玻璃,看起来没有深度,另一边由于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而看起来为“悬崖”。
研究者以婴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母亲在不同位置的召唤是否会由于“悬崖”的存在而有所不同,进而考察婴儿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者发现,6至7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表现出对“悬崖”的恐惧,停滞不前,表明他们已发展出良好的深度知觉。
4、去中心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去中心化的过程初始于感知运动阶段早期,其标志是儿童“客体永久性”认知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动作的不断协调和物理经验提供的信息,开始逐步认识到外界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物理世界并不以个体自身为“中心”。
去中心化的过程伴随出现在个体一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在婴儿时期表现为对自我和外界世界的认知的分离,在学龄前期表现为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泛灵论的消失,在青春中后期表现为对自我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认识的逐步完善。
5、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重要概念。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目前已达到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其在成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儿童凭借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