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5公共政策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组织

【答案】行政组织是指为执行国家的政务所结成的有系统的组织机构,特指国家行政组织,即狭义的政府组织。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静态与动态的理解。从静态上说,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执行政务而依法组建的行政机关体系。从动态上说,是指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系统发挥领导和管理国家政务职能而产生的各种组织活动。

(2)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理解。从阶级属性上说,行政组织是居国家政治生活主导地位的阶级推行本阶级意志的组织工具; 从社会属性上说,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的而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所建立和规定的,有着一定行政日标、人员设置、权责分配、结构形态、财物所有的行政机关体系,其组织行为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2. 广义行政责任

【答案】广义行政责任是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主体所要承担的行使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义务。在现代民主宪政国家里,全体国民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国民授权是国家行政权的权源。因此政府应当为国民谋利益,并接受国民的监督,从而承担广泛的行政责任。当政府不能履行或背弃其责任时,就将受到授权者的追究。

3. 反激励

【答案】反激励是指领导者通过向下属的心理施加反向负刺激,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方法。其设置一种强烈的危机情景,使行为者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压,以取得“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具有高超艺术性的方法,比竞争激励更进一步,需要有特定的客观条件,运用时一定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定,不可盲目行事,以免适得其反。

4. 组织间模型

【答案】组织间模型是指采用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构建的政策执行模型。这一模型由美国学者唐纳德·门泽尔在1987年提出。政策执行的组织间模型认为:执行的成功不但依赖于组织自身的选择,还依赖于其他组织的选择。该模型将焦点集中在互动网络中组织的相对属性上,认为组织间的依赖包括资源依赖和结构依赖两个重要的方面。

5. 伍德罗·威尔逊

【答案】威尔逊是美国著名学者,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

长和美国第一十八任总统。1887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被认为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逊本人也因此被认为行政学的创始人。

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中,威尔逊首先批判了当时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所表现出来的清淡、迟缓、彼此牵制和行为无力等现象,主张重新认识权力和授权,认为如果对权力控制和使用得当,那么集中的权力则能够更好地为国民造福,这种权力愈大愈好。

威尔逊认为,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事实上,执行一部宪法与制定一部宪法相比较,正在变得愈来愈困难。所以,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为此,就应当从法律和文件的背后去开掘出“现实研究法”

威尔逊还认为,要恢复政治的功能,就必须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加强执行,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效率,应当适当牺牲民主,为此,应当建立一门新的学科,通过它,使民主宪政制度臻于完善。这门学科就是行政学。威尔逊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冶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这就从结构上否定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

这一观点,后来被古德诺发展成系统的理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基础之上,威尔逊进一步提出,一个良好的政府应有两大支柱,即坚强有力的政务官和效能精干的文官。此外,威尔逊还论及了创造精神、行政责任、文职官员培养等问题。另外,威尔逊还著有《国会政府》、《美国内阁政府》、《委员会和内阁政府》等论著。

6. 增量预算

【答案】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上一个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财政年度的发展情况而递增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增量预算是在以往财政收支指标的基础上采取递增一定百分比的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 缺点是可能会使以前预算收支中不合理的因素得以保留,甚至被进一步放大,而且根据经验确定的增长百分比中,主观随意性相对较人。目前世界上人多数国家的预算,无论是单式预算还是复式预算,都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为基础,零基预算为辅助的预算编制方法。

7. 行政扶助

【答案】行政扶助又称行政支持,主要指政府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例如,社会公平、促进发展等,通过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宣示等公共政策形式,对社会特定的阶层、群体、行业等给子某种支持。作为一种公共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扶助经常表现为一定的政府计划,例如中小企业贷款计划等。行政扶助以造就一定的活力或发展能力为直接目的,表现为凭借政府的行政扶助,一定的主体形成一定的能力,进而实现一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成就。

8. 公共财政支出

【答案】公共财政支出是指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过程。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或其他支

出。其不仅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还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应遵循经济效益、公平和稳定三个原则。

9. 行政特权

【答案】行政特权是指行政主体因为特殊需要,具有某些不受一般行政法规约束的权力。有些国家将其称之为行政优先权。行政特权有两个特点:

①行政特权本质上是一些法定的特殊权力,主要包括:某些行政主体为保卫国家利益、维持公共秩序,有权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 某些涉及国家机密方面、对外关系方面的行政决定或行政措施的审查权,往往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去执行; 某些担任特殊公职的行政人员享有某种保护其工作进行的行政豁免权; 行政主体还拥有其他的非常情况下的自由裁量权。

②行政特权以特殊的义务为前提的。特殊的权力意味着特殊的权利,行政主体不能只享有特殊权利而不履行特殊义务。因此,行政特权的授予必须谨慎,既要有特殊的需要作为前提,又要有特殊的责任义务作为基础,执行时也要有一定的制约机制,而且还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10.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非特定主体的利益。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其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公共利益的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具体内容是:

①公共利益的客观性表现为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是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 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

②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社会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公共利益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 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实上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潜在威胁。公共利益外在的体现和依托是公共需求。

二、简述题

11.行政权力的学说的演变。

【答案】(1)早期的分权学说

人们对于行政权力的认识最早发端于分权学说。一般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开了分权学说的先河。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机能:议事、执行和审判。早期分权学说所描述的执行权力属于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权分立学说

近代意义上的分权学说是从洛克开始的。而集分权学说之大成、明确划分国家权力的是查理·孟德斯坞。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