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何以被看做是现代主义的先驱?
【答案】(1)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和体裁多样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其创作不但内容丰富,而且题材和体裁多样。由于艺术方法的繁复和多样,论者有的尊他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有的称之为现代主义鼻祖,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
(2)作品开创了诸多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开创了诸多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贡献是:思想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人物形象有了全新结构,人物意识不为作家观念所限,与作家具有平等地位; 小说的全面对话性。巴赫金用了“复调结构”这一概念,即作家和作品中的各个人物,都像交响乐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相协奏。其作品现代主义手法纷呈,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等。故其作品能够集中表达出人类走向现代的进程中的彷徨与焦虑、荒诞与异化、存在与荒谬、苦难与信仰、感性与理性、性灵与肉欲、上帝与魔鬼、恶人与圣徒、犯罪与忏悔、沉沦与拯救的极度纠缠与触目惊心。其深刻无匹的思想内容、震撼人心的心灵拷问、穿越时空的非凡洞察力、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作品历久弥新,对人类的影响历久不衰,他的炼狱般的际遇与伟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2. 如何理解格利高里在“红”与“白”之间的反复动摇?
【答案】格利高里在历史转折关头,不自觉地卷入历史事件的强大旋涡之中,一直在“红”与“白”之间反复动摇,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
(1)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静静的顿河》共四部八卷,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1912年至1922年10年问两次革命,即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500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葛利高里悲剧的实质,是在阶级搏斗尖锐化的革命年代,企图追求和探索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
(2)格利高里个人的主观原因
格利高里出身于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淳朴善
良,热爱自由劳动,热爱土地家乡。劳动者的品性,使他向往真理和正义,追求社会主义新事物,所以他两次投身革命,与白匪英勇作战。但是,作为一个私有者和哥萨克下级军官,葛利高里在政治上具有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全部劣根性;他对真理、正义的苦苦探索,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严重的个人奋斗性质;尤其是对几个世纪遗留下来的保守落后的哥萨克传统观念和偏见,以及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他一直顽固地坚持,不愿舍弃。这些又使他“倾向资产阶级”,因而三次投入反革命叛乱,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感情也逐渐丧失殆尽,变成一只凶残冷酷的“老灰狼”。他在冰炭不容的敌对阵营之间动摇徘徊,在白军与红军中三进两出,竭力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哥萨克中间道路”——“第三条道路”。然而,哥萨克中农是没有独立的政治路线的。葛利高里顽固坚持“第三条道路”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背离人民,最后以自己的彻底毁灭而告终。
3. 艾特玛托夫对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了哪些发展?
【答案】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探索走向成熟(20世纪50~60年代),清新优美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1958年发表成名作《查密莉雅》。小说写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亚尔而私奔的故事。艺术手法清新优美,使得小说别有一番情趣。《永别了,古利萨雷! 》标志着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已经从探索走向成熟。它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山村的现代生活,扩大了题材范围,深入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加强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吉尔吉斯的民族典型——老牧民的形象。塔纳巴伊一生勤劳,性格耿直,不被贫穷困难的环境所吓倒,更不怕强权压迫,区委特派员的威胁也不能令他弯腰,即便被开除出党,也没失去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由此,足见这篇小说的揭露性和批判力,作者目光的敏锐和艺术的胆识也得到了体现。
(2)第二阶段,艺术探索的新趋向(20世纪70年代),写实性与假定性手法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始,艾特玛托夫开始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反映这个倾向的代表作是《白轮船》。这部虚实结合、真假相伴、半是小说半是童话的作品,意在更为深刻地揭露现实。孩童的爷爷所讲长角母鹿的故事,只是“善”、“恶”观念之所寄;而土霸王阿洛斯古尔为非作歹的行径,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花狗崖》大量运用想象、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了远东一个少数民族尼福赫人的生活。它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情节,写了巫师、鬼魂、恶魔、水妖、美人鱼,并将主人公死后神化。这个时期的倾向是加强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加强对现实的批判性,注重写实性与假定性的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的艺术方法显得复杂和多样。
(3)第三阶段,向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型发展(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有了新变化,代表作品为《一日长于百年》和《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又名《布兰内小站》。小说背景是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铁路
工人叶吉盖带着六七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为老工人卡赞加普送葬,情节就是他在这一天途中所作的回忆和随想。而这种思绪则穿越了时代的风雨,复活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重现了历史的烟云,来往于天上和人间,所以小说的容量极大,正所谓“一日胜似百年”。
总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方式和手法多样,很少雷同,尤因其民族特色而受到普遍赞誉。他的中篇作品无一例外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有的还被改编成歌剧、小歌剧或芭蕾舞剧。他的绝大部分作品迄今已译成七十多种外文,包括中文。
4. 《母亲》给文学史带来了什么新意?
【答案】(1)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革命的发展来描写现实
《母亲》通过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描绘,特别是工人阶级形象的塑造,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革命的发展来描写现实。
《母亲》写的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无产阶级的斗争,却深刻地表现了俄国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巴威尔、尼洛夫娜这样的革命者在当时并不很普遍,但代表着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社会新兴力量,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愈来愈多的群众同情并参加了巴威尔所献身的革命事业。作品有力地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
(2)《母亲》充满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作家在这里充分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理想,指明走向胜利的道路一一和沙皇专制及资本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并展示了美好的明天和壮丽的远景。这就对工人阶级能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作品中虽然写到了革命者艰苦的斗争,暂时的失败,但他们在伟大理想的光辉照耀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作品最后,巴威尔和尼洛夫娜都先后被捕了,但从巴威尔在法庭的演说中,从尼洛夫娜在车站的宣传中,读者深深意识到: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资本主义统治必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