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文学院839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格利高里在“红”与“白”之间的反复动摇?
【答案】格利高里在历史转折关头,不自觉地卷入历史事件的强大旋涡之中,一直在“红”与“白”之间反复动摇,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
(1)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静静的顿河》共四部八卷,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1912年至1922年10年问两次革命,即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500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葛利高里悲剧的实质,是在阶级搏斗尖锐化的革命年代,企图追求和探索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
(2)格利高里个人的主观原因
格利高里出身于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淳朴善良,热爱自由劳动,热爱土地家乡。劳动者的品性,使他向往真理和正义,追求社会主义新事物,所以他两次投身革命,与白匪英勇作战。但是,作为一个私有者和哥萨克下级军官,葛利高里在政治上具有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全部劣根性;他对真理、正义的苦苦探索,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严重的个人奋斗性质;尤其是对几个世纪遗留下来的保守落后的哥萨克传统观念和偏见,以及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他一直顽固地坚持,不愿舍弃。这些又使他“倾向资产阶级”,因而三次投入反革命叛乱,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感情也逐渐丧失殆尽,变成一只凶残冷酷的“老灰狼”。他在冰炭不容的敌对阵营之间动摇徘徊,在白军与红军中三进两出,竭力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哥萨克中间道路”——“第三条道路”。然而,哥萨克中农是没有独立的政治路线的。葛利高里顽固坚持“第三条道路”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背离人民,最后以自己的彻底毁灭而告终。
2.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答案】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真实性、批判性、典型性和现实性的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1)真实性
福楼拜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作小说创作的最高原则。他反对艺术家在作品中直接露面做主观的抒情、评价和道德评价,主张作家的思想倾向与评价寓于场面、情节和形象的自然之中。福楼拜的这种倾向从形象的描述中的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艺术手法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在本
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叙事角度的转换。
(2)批判性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峻现实让人窒息、愤懑,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对腐败的制度和利己主义的社会风气进行无情的揭露,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唯钱是图的交易关系,揭示人性的异化现象,是资产阶级文学史中十分重要的遗产。《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从法国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庸俗浪漫主义以及法国当时的宗教势力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典型性
在《包法利夫人》中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楼拜将环境描写融合到情节的叙述中,与人物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永镇的面貌是随着人物的活动而逐渐变得清晰的,它分成若干次来描写,而农展会一章则是环境与任务塑造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人物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历史时期活动,但是社会环境没多大变化,这种环境对人物的精神和命运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小说中所写人物分别是各自时代社会的产物,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生动准确地反映出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各类人物的处境和遭遇。
(4)现实性
《包法利夫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包法利夫人》在法国引起轰动,有记者采访福楼拜时,他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从小生活优裕,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具有浓重的浪漫气质。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有火一般的激情,总是期待出现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福楼拜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父亲留给他的庄园里过着安适的生活,只与少数知己——屠格浬夫、都德、左拉等来往。他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幻想有更理想的生活,但是幻想与现实之间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怎样寻求到理想中的生活,理想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有所知,但又无所知,这使他大为失望,甚至对人类前途失去信心。他的生活态度十分消极,几乎有一点病态,他是一个多少有点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幻想家、遁世者。由此看来,包法利夫人身上带有福楼拜个人的影子。
3. 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答案】(1)文艺复兴的基本内涵
文艺复兴是约14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波及面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古代希腊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斗争。
(2)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人文主义者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和它对抗。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用人性反对神权
中世纪教会认为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并宣称自己是神的代表;而人则是渺小的,只能忠顺地听任神的摆布,当神的奴仆。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他们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人文主义者宣称他们“发现”了“人”,以“人性论”为他们的理论纲领,反对教会的神权论。“人”“神”之争,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等级偏见
人文主义者肯定现世生活,认为幸福就在人间而不在来世,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人文主义认为个人的品德和才智是其高贵与否的标准,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③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封建教会宣扬蒙昧主义,不但要农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即使是对僧侣的教育,也仅囿于烦琐的经院哲学。人文主义者则与此针锋相对,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获得真知。他们强调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
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当时,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资产阶级还无法掌握国家政权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
总之,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的强大冲击,因而在当时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但是人文主义者所肯定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身,他们宣扬的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指资产阶级个人的解放和其自身的自由、幸福。因而,人文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
4. 雨果如何以“想象和人道主义”描绘了世纪的风云?
【答案】(1)雨果的创作反映了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下层群众的疾苦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经历了漫长的生活道路,几乎占了19世纪六分之五的时间。他从复辟王朝时期走上文坛,中间经过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在第三共和国时期逝世。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下层群众的疾苦。人道主义是雨果创作的最突出特点。这个特点鲜明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强的一面和弱的一面。
(2)《悲惨世界》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是法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雨果从19世纪40年代写起,于1862年发表,前后达20年之久。小说中所描写的事件始于1815年,而结束时已经是七月王朝时期了。但是雨果不断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