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8文学基础知识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说明菲尔丁等作家的现实主义小说对19世纪文学的影响。
【答案】(1)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菲尔丁还提出过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他竭力提高小说的地位,把它与史诗相提并论,称自己的小说《约瑟•安特鲁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为“散文滑稽史诗”。他认为“史诗”与小说都是从“自然的册子”里临摹来的,创作的任务就是描写典型人物。菲尔丁写有20多部喜剧和4部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品,也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的女儿苏菲亚•魏斯登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相偕逃往伦敦的种种经历,反映出整个英国的社会生活,广泛涉及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从贵族乡绅、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到被迫为奴的穷人,个个形象生动,具有典型意义。
(2)大大提高了小说艺术水平,为19世纪小说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菲尔丁的小说突破了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了众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能把这一切处理得繁而不乱,妥帖有序,既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又有严谨完整的布局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艺术水平,为19世纪出现的小说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菲尔丁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企图以道德伦理来改善社会。他从人性出发,批判恶的东西,肯定善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给主人公安排一个团圆的、幸福的结局,实际上这不过是他的善良愿望而已。
2. 试比较《日瓦戈医生》和《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答案】苏联反映十月革命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属于悲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则是哀歌。二者的写法不同,格调各异,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完整画面,各有明显的价值。
(1)《日瓦戈医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曰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诗歌与小说创作的总结。小说头绪繁复,主要以日瓦戈和情人拉拉为线索,串联出一批人物,意在展现其社会和家庭两个主题。日瓦戈在父母双亡后,10岁时被托给一位教授抚养,与教授之女冬尼婭自幼相伴,长大后分别学了医学和法律,大学毕业即结婚生子。
①小说很好地表现了社会主题
作者通过十月革命和内战前后十年的经历,塑造了一位诚实、正直,但思想极为矛盾的俄国
旧知识分子形象。曰瓦戈医生熟谙旧俄的腐败,所以由衷地欢迎十月革命,称之为“从未有过的壮举,历史上的奇迹”。但他对革命后的战乱和困境颇感迷惘,对无论白军还是红军的暴力都表示反对,反映了旧知识分子内心矛盾和曲折经历。作品描写了革命暴力的失误和造成的惨相,较为深入和多方面地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革命时期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作者的写作方法与以往的这类作品不同,别具一格:虽然仍是现实主义,但已不局限于此了,而是加入了许多非现实主义的成分,例如象征、意象、浪漫主义等等。
②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家庭情感问题
书中更为震撼人心的,是日瓦戈和拉拉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但日瓦戈在社会动荡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事业、家庭,直至个人生活都无能自立,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拉拉尽管美貌出众,异常真诚,但在少女时被诱骗,婚后又被弃,并因为帕沙的政治“问题”而受牵连,竭力逃避被抓捕。这样两个具有敏感心灵的人遭遇在一起,两情相悦,互相理解。一个是理想幻灭、有才华却不得施展而厌倦革命和战乱;一个是美丽善良,私生活上却屡遭厄运,为避免受政治株连而躲避革命,恰似“红颜薄命”。他们在乱世中碰在一起,演绎出一幕幕激荡人心、引人同情的爱情场景。
(2)《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以悲悯的情怀,通过描写主人公葛利高里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从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义的悲歌。《静静的顿河》全书四部八卷,140余万字,据统计共写了434人。而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运始终处于小说的中心位置。
①篇幅宏大,人物众多
《静静的顿河》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称得上是史诗性作品。小说全面概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的整个时代风云变幻,既描写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也描写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同时还描写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哥萨克人的劳动、爱情和日常生活。
②人物上至将军统帅,下至一般群众,都塑造得很有个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尤为鲜明生动。沉着干练的施托克曼,对革命忠心耿耿的彭楚克,勇敢乐观而又鲁莽偏激的珂晒沃依,令人掩卷难忘。彼得罗的顽固粗野,米琪喀的下流残暴,李斯特尼茨基的阴险狡滑,也都鞭辟入里。妲丽亚肮脏无耻,阿克西尼亚热情放荡,娜塔莉亚善良庄重,杜妮亚希珈天真活泼,这几个哥萨克妇女则描写得各具特色。
③小说对顿河草原的壮丽景色的描绘,对哥萨克人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
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坚实的艺术功力。
3. 从《双城记》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答案】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他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双城记》是狄更斯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借1789年前后法国的历史同19世纪中期英国的
现在对照比较,暗喻英国现实中潜在的危机,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1)着力描写人物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梅尼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卡尔登以及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的劳雷先生和普洛斯女士身上,他们是“爱”的代表。作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着力描写了他们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核心,他是一位很有价值的英雄,他的人格和所经历的故事使他成为全书的亮点。他的爱和宽恕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代尔那、路茜、普洛斯女士,还有银行家劳雷先生等人身上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代尔那出身贵族,但他正直善良,受到自由主义教育而对本阶级不满,终于放弃爵位,背弃了封建贵族家庭,来到英国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法文教师,明知有危险还是毅然决定只身回国搭救一个无辜的老管家。路茜不因卡尔登萎靡就漠视他,相反却积极地鼓励他重新开始美好的人生,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善。还有普洛斯女士对路茜的爱,劳累先生对老朋友的关心等等都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2)对贵族阶级的憎恶与仇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贵族阶级的憎恶与仇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傲慢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声称:“我们不太远的祖先还掌握着平民百姓的生杀大权,就在这间屋子里,就有不少猪狗一般的下等人被拖出去绞死。”就在他口出狂言的当晚就被人暗杀。宣称穷人饿了可以吃草的法国财政部长老富隆被吊死在改进过的路灯上,嘴里塞满了草。
(3)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革命的态度
狄更斯由于生活的历史时代的限制,看不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在作品中宣扬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贫困和被压迫的生活,表现出对人民革命性质的肯定;但狄更斯又反对暴力革命。那些革命者的嘴脸比涂抹得罪狰狞的野蛮人还要更为残忍可怕,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志刚强的革命者得伐石太太,这位苦大仇深的女人身上所有的怜悯和慈悲早已被复仇的热望“吸干”,成了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的“复仇女神”,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不但要求杀死仇人,甚至还想株连九族。最后,按照狄更斯“爱总比恨有力”的原则,让她在与另一位强有力的女人即路茜保姆普洛斯女士的搏斗中死于意外,象征人道主义对暴力的胜利。
(4)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太过理想化,有其人道主义感化一切的局限性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太过理想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认为人道主义感化一切的局限性。他认为人人都应以仁爱为怀,只有仁爱主义精神才能挽救局势。然而革命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必然,当革命战争爆发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进步力量。狄更斯只局限于表面的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看不到隐藏其中的阶级斗争规律。把革命的进步人士描写成了为复仇的“魔鬼”;把人道主义说得至高无上,单纯的认为人道的力量可以感化一切人。改变社会现状,也许人道主义在某个范围,某些人身上是会起到作用,但人道主义改变不了阶级的属性,改变不了阶级的压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的悲惨命运。这是由狄更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他自身的阶级属性限制的,也决定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有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