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文学院839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论的要义。
【答案】“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独创的一个戏剧术语,是他的叙事式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陌生化效果”就是在舞台上要把人们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诱发观众去思考。为达到这目的,布莱希特从编剧、导演、表演,甚至舞台美术及音乐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主张。布莱希特认为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舞台有可能把叙述的因素纳入戏剧表演的范畴。他写的戏剧往往不分幕只分场,每场可以独立存在,只是在结局和人物上与整体有关系。
(1)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表演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演员应该把自己理解的角色表现给观众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演员演得逼真,就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致使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及剧中人物体验的各种情感,和台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这样就会使观众丧失理性的
思考能力而处于一种幻觉状态。
(1)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
在舞台美术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但对一些能说明时代和人物特点的服饰和生活小用品等道具却要求细微、真实。至于舞台布景,布莱希特要求“景为戏用”,布景要说明剧本的内容,甚至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因为布景太真实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为提醒观众他们是在看戏,他主张演员可以戴假面具,也可当着观众的面换衣服。对于灯光的应用,他要求用白色的光以突出人物,并使之具有层次感、雕塑感。他认为若用半明半暗的灯光制造气氛,往往会使观众昏昏欲睡而失去理智批判力。
(2)布莱希特在音乐上不求优美动听
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不求优美动听,免得观众因陶醉而神思恍惚。为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布莱希特还发明了半截幕,在每场开演前把即将演出的场次、标题、内容等事先映在幕上告诉观众。在剧本演出时常常配有解说员,甚至演员可以和观众当场对话。凡此种种,其目的就是要阻止观众产生幻觉,激动感情。布莱希特极力用各种手法要观众成为一个“审视者”,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评论和判断。
2. 现代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吗?
【答案】现代主义是一个泛概念,是20世纪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主张不同,风
格各异,它们同时并存或频繁更迭,相互影响渗透或相互排斥刺激,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的艺术世界。它们共同举起了“反传统”的旗巾只,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它们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
(1)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烈的一个文艺流派。其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剧作家、理论家托马佐•马里内蒂。未来主义以“否定一切”为其基本特征。未来主义者把抨击的矛头直指王权、教权及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强烈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寄希望于一个高度发达、充分自由的“未来”王国。在他们的政治主张中,包含着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在文化上,他们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抛弃已有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创造全新的属于“未来”的艺术。未来主义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除主将马里内蒂外,重要的诗人还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卢齐尼、帕皮尼,法国的阿波里奈尔,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等。未来主义运动虽存在时间不长,且主张过于偏激,但影响遍及全欧,并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奠基意义。
(2)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源于法国的又一个具有鲜明先锋精神的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团体是以布勒东、阿拉贡、菲利普•苏波和保罗•艾吕雅等为首的一批激进文学青年组成的。他们积极投身政治斗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但总体而论,他们更向往绝对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政治思想属无政府主义体系。他们认为,理性和外部世界一样已受到资本主义的毒化,只有意识深处才蕴藏着美,只有潜意识才是未受干扰的纯粹精神,才是奇妙独特且具有真正价值的“真实”,在梦幻中才能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绝对真实的“超现实”。他们提倡“自动写作法”,提倡写梦和“白日梦”,以此谋求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的内在真实,展示纯粹精神的神奇魅力。这种竭诚向内在世界探秘的努力,使超现实主义者把艺术画面涂抹得光怪陆离,把“梦幻人生”记叙得有声有色,彻底冲破了文学固有的樊篱。直觉的创作只有靠直觉去体味,超现实主义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
(3)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等。并有以美国的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歌汇入,形成现代诗歌的大潮。后期象征主义依然坚持着凭借直觉把握内在真实的创作方法,主张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象征、意象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不同的是,后期象征诗人大都主张超越狭窄的生活圈和纯粹个人情感的局限,力图深刻地反映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他们认为,诗歌创作中起作用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和经历,还应包括整个文学传统和时代意识。因此,后期象征派诗歌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气势和时代感。
(4)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表现主义反对客观再现,强调主观表现,认为艺术创作的任务在于表现主观的真实、内在的本质和永恒的品格。为此,他们可以摒弃外在的“形似”、细节的真实和暂时的现象,而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手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19世纪末,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声。20世纪最杰出的代表是卡夫卡和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等。而美国的奥尼尔,既写出过一些出色的表现主义作品,也创作了不少现实主义的戏剧。
(5)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和表现主义相似,难以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只是由于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不约而同地以与传统迥然相异的方法创作出一些颇具特色的小说,使小说创作继诗歌之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在意识流作家看来,客观世界既是一个不清晰的“光晕”,又是表面、单一的;只有内在世界才是真实的、丰富的、复杂的。他们在创作中努力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得以充分自由地呈现;他们淡化了情节因素,因为结构严谨的情节,只能是作家臆造的赝品,而意识的自然流动才是唯一的真实;他们扬弃了全知型的叙述角度,让小说家退出小说,代之以叙述者角度,以求得逼真的效果。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种种技法的采用,无不来源于对文学真实的一种现代理解。
3.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是怎样的一个“当代英雄”?
【答案】(1)默尔索是西西福斯式的“荒诞英雄”
加缪没有直接用西西福斯的哲学来诠释《局外人》,但在作家心目中,默尔索正是西西福斯式的“荒诞英雄”。他生活在一个他并不理解的世界里,世界也同样不理解他。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从不顾忌别人的想法和看法,因而活得“真实”而“真诚”。他深爱着他的母亲,尽管已是成年人,但他始终亲昵地称她为“妈妈”,足见其感情之真挚;然而,他在“妈妈”葬礼上的表现却明显违反“常规”,为世人所不取,而对默尔索来说,真情实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默尔索“义无反顾”地认真生活着,恰如西西福斯周而复始地推石上山,其中正体现着某种难以明言的“执著而深沉的激情”。
(2)默尔索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小说以一半的篇幅描述了主人公在荒诞状态中的所作所为,以另一半篇幅揭示了他在荒诞的死亡面前的所思所想,从而将荒诞主题更引向纵深。死亡蛮横地降临,以法律的名义,以道德的名义。默尔索无奈而冷漠地接受着这一事实:“活着是不值得的”、“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默尔索对荒诞的“彻悟”,更表现在他对忏悔的拒绝,因为他从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比“以往的生活更真实”。在毫无意义的审讯过程中,默尔索对荒诞有了更清醒的意识,也有了更自觉的反抗。正因此,加缪把默尔索称做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甚至认为,人们不妨把他看成是“当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