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保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含价值
【答案】内含价值是保险业独有的概念,指在充分考虑总体风险的情况下,分配给适用业务的资产所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的现值。通俗地说,内含价值是在没有考虑公司未来新业务销售能力的情况下现有公司的价值,可视为寿险公司进行清算转让时的价值。内含价值是对一个寿险公司的经济价值的估计,不包括未来新业务产生的价值,直接反映寿险公司当前的经营成果。它由有效业务的价值和调整后净价值两部分构成,反映在某个评估时点之前己经生效的业务的价值。调整后净值一般是指资产市值(可包括所有不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数额; 而有效业务的价值则是反映了资本成本后,目前业务未来可作分配的折现现金流量。
根据我国定义,内含价值的构成如下:
内含价值=调整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
调整净资产=自由盈余+要求资本
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保单未来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现值-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
2. 银行保险
【答案】银行保险是指通过银行网络的中介形式来销售保险产品的分销方式,是保险兼业代理人的一种形式。银行保险作为新的保险营销渠道,其优势主要有:
①银行有着卓越的品牌,与保险公司相比,客户更加信任银行。
②银行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业务人员也相对稳定,客户对银行售卖的保险产品也相对放心。 ③商业银行密集而庞大的银行网络是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重要的资源。银行可以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节约成本。在开展银行保险业务时,增加保险业务的边际成本较保险公司独立完成的成本要低得多。
④银行网点可直接与顾客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存在提供低成本销售保险产品的机会,有利于银行向客户出售和推荐保险产品。
⑤银行手里掌握着丰富的客户资源,是银行开展保险业务的最重要的优势。
⑥由于银行与保险公司在所经营的产品上有一定的趋同性,即都是为客户提供具有预防和投资性质的金融产品,因此银行在代理保险业务时也易于得到客户的认同。同时通过银行保险,可以在同一家金融机构获得所有金融服务,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
⑦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一批金融知识丰富、业务熟练、掌握客户营销手段的队伍,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就会很快掌握有关的保险业务知识,并能够独当一面。
3. 保险商品的价值
【答案】价值是保险商品的属性之一,保险商品的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说明:
(1)质的规定性——物化劳动。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人类同质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保险商品的价值是物化于保险本身的劳动,即用来生产因危险损失引起的保险补偿过程中所必需消耗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保险商品的价值形成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价值形成,无论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商品,都可划分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个部分,物化劳动是旧价值向新价值的转移,并以活劳动为前提。而保险商品的价值形成中并不存在活劳动部分(因保险之作为商品是非劳动产品商品),而且其物化劳动部分(指净费率)只是用于补偿损失,是危险消费(纯消费)所必需的部分。所以,可以把物化于保险本身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危险消费所必需的劳动,它形成保险商品的价值实体。
(2)量的规定性——净保费率。保险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率。保险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价值规律在这里发生作用,而保险商品的价值量则决定于危险损失机率,即决定于损失机率所要求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价值量。所以,保险商品的价值量(净费率部分)决定不受价值规律支配,而是受危险发生的或然率支配。
4. 保险利益
【答案】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的客体,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拥有的法律承认的经济利益。“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合同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则之一。按照这个原则,财产保险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人身保险在保险合同成立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在保险合同中坚持保险利益原则可以防止把保险变为赌博,也可以防止道德危险。
5. 保险利益原则
【答案】保险利益原则是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既是订立保险合同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险合同生效及在存续期间保持效力的前提条件。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投保人只有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才有条件或有资格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签订的保险合同才能生效,否则,为非法的或无效的合同。而在保险合同生效履行过程中,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失去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保险合同也随之失效。
6. 风险因素
【答案】风险因素,也称风险条件,是指引发风险事故或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增加的条件。因此,风险因素是就产生或增加损失频率与损失程度的情况来说的。
风险因素通常可分为三类:①实质风险因素,指有形的并能直接影响事件的物理功能的风险因素; ②道德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品行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例如,诈骗、纵火等恶意行为或不良
企图,均属道德风险因素; ③心理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例如,人的疏忽、过失、投保后片面依赖保险等,均属心理风险因素。
实质风险因素与人无关,故也称为物质风险因素; 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均与人密切相关,前者侧重于人的恶意行为,后者侧重于人的疏忽行为,因此这两类风险也可合并称为人为风险因素。
7. 资金运用率
【答案】资金运用率是指保险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额占企业全部资产总额的比例。它是考核保险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它体现了保险企业的投资规模,从经济效益角度看,保险资金运用率不能直接反映保险投资
收益。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保险资金运用的规模越大,则保险投资收益就越大; 反之,保险投资收益就越小。
8. 保险代理人
【答案】保险代理人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并依法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的单位或者个人。
二、简答题
9. 简述建筑工程保险中的建筑工程的保险额应如何确定和调整。
【答案】建筑工程保险的责任限额是指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损失补偿限额,包括以建筑工程中财产物为保险标的而确定的保险金额、以第三者责任危险为保险标的的赔偿责任,以及根据保险双方协商确定的免赔额。
在保险金额方面,按不同的承保项目分项确定。其中建筑工程本身一般以该下程的总造价为保险金额,包括设计费、材料设备费、施工费、运杂费、税款及保险费等项:考虑到施工期间多种因素的变化,如原材料价格的涨跌等,保险人一般让投保人根据计划价投保,待工程完毕后再按实际造价对保险金额予以调整; 其他承保项目的保险金额则以投保标的的实际价值或重置价值为依据由保险双方协商确定。此外,因地震、洪水等特约灾害造成损失的,保险人一般还另行规定赔偿限额,按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如80%)计算。
10.银行保险业务给银行业带来了什么?
【答案】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是在金融服务一体化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狭义上是指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 广义上则是指利用银行传统的销售渠道和广泛的客户资源进行包括电话、邮寄及银行职员直接销售保险产品的服务活动。
银行保险业务之所以经过短短30年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是因为这种服务机制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银行、保险和客户三方面的利益,实现了三赢原则。作为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企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