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擅变?
【答案】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单纯追求社会安全或稳定社会的目标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道主义日益成为支撑这一制度的伦理基础,对社会弱者的关注与援助日益成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的重点与核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再是出于单纯的政治目标,而是被赋予了人道主义的内核:另一方面,公平与正义日益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社会保障则成了追求这一发展目标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因而使社会保障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 为什么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
【答案】残疾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权益,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各国之所以认为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主要因为残疾群体的特殊性。
(1)残疾人群体的特征
①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源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的特殊性,残疾人一般都会有生物器官、组织的缺陷、损伤而使他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更不可能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
②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残疾人的普遍性特征,残疾人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十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性也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③生活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
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④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低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各个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
⑤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
(2)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
①残疾预防。它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采取一些行动来避免出现生理、智力、精神或感官上的缺陷(初级预防)或防止缺陷出现后造成永久性功能限制或残疾(二级预防)。
②残疾人康复。它是指国家和社会旨在使残疾人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它具体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使残疾人回归社会。
③残疾人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
④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a. 利用法律或政策手段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雇用一定比例的残疾人; b. 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提供残疾人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治疗、职业培训等福利服务。
⑤残疾人文化体育。作为影响深远的残疾人福利内容之一,许多国家都把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视为本国体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标志,并予以高度重视。
⑥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3)从残疾人的特征可以发现,残疾人是整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社会的进步,而非个别群体的进步,因此只有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保证时,残疾人可以安居乐业时才能说明社会文明进步。而从残疾人福利的内容可以发现,残疾人福利可以各个方面维护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所以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
3.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实行属地管理?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实现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因此社会保障要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除新加坡等少数城市国家或小国家外,各国的社会保障事务通常都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的。
有鉴于此,社会保障管理应当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 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
答:在中央政府机构序列中,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
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其他有关部门亦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责任。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均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2)民政部
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
(3)其他部门
除上述主管部门外,在中央政府中,还有一些部门承担着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职责。如卫生部不仅负责全国医疗卫生事业,而且承担着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的管理职责; 财政部设置有专门的社会保障财务司,负责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 审计署设有专门的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亦设有社会发展司等机构,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
(4)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国务院于2000年设置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它虽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事业单位,但它肩负着管理主要源于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等形成的中央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责任,并负责这笔基金的投资营运管理。
(5)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如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有关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4. 试说明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
【答案】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如下:
(1)市场失灵说
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只有在极其严格的假设下才成立,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由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竞争的缺点、公共品、外部性、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失衡等缺陷,市场失灵便不可避免。当市场失灵时就表现为各种风险,商业保险领域的市场失灵使许多风险得不到有效化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制约着私人保险业的发展。私人保险对于社会风险的化解更不可能从“促进社会公平”出发。可见,市场本身是无法建立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的机制的,市场失灵使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公共职责说
人是有理性的,人创造政府的宗旨是为个人能够过上理性、正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和保护公民或社会的“公正幸福”(公共利益),这是评判一个政治体系正义与否的根本标准。可见,政府的存在及其功能的行使是与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紧密联系的。按照经济学的分析,政府生产公共产品比私人更有效。社会保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一项准公共产品,政府是社会保障最有效率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其公共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