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离性焦虑障碍

【答案】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严重的儿童可能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症状:有分离焦虑的儿童时刻都在担心和家人分离或家人遇到不幸,他们拒绝和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就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可能表现出与焦虑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痛、恶心,这些反应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会格外明显。

连续4周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

2. 边缘型人格障碍

【答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而言,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是其突出的特征。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数据表明此类障碍的患病率为0.2%〜4.6%,女性多于男性。边缘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和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3%,19%和7%。与其他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是:与表演型、反社会人格障碍伴发,其次为分裂型、依赖型、回避型、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3. 神经病

【答案】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4.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答案】儿童反复申诉自己想成为另一个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男孩喜欢穿女性服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的男性服装;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男孩厌恶自己的阴茎,厌恶粗鲁的游戏,拒绝典型男性的玩具、游戏和活动;如果是女孩,拒绝坐着小便,断言自己有阴茎或会长出一个阴茎,或断言自己不会长乳房或来月经,厌恶正式的女性服装,留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男孩。

性别认同障碍男女比例在5:1左右。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男孩在进入青春期晚期或成年之后,

报告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但没有性别认同障碍;剩下的多报告为异性恋,也没有性别认同障碍。

如果他们适应良好,则不需要治疗;如果对自己身体极度不满,或因此造成人际关系不良或与父母关系不好,会感到非常痛苦,治疗重点可以放在改善人际关系和与父母关系上。

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答案】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违反社会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其表现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率在0.05%〜2%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反社会人格经常伴发药物滥用、酒精中毒,与酒精中毒共病机会尤其多。

反社会人格障碍,曾有若干个名称,如“悖德狂”、“自我病态”、“社会病态”和“精神病态”,其中主要的两个名词是“精神病态”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在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①按照对病人进行精神病态诊断的检核表,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与病人访谈、结合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的反映和情境材料(如监狱纪录)给病人打分,高分意味着精神病态。检核表的项目包括:能说会道/外表迷人;认为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易感到厌倦/需要刺激;病理性撒谎;控制/操纵;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寄生的生活方式;缺乏行为控制能力;性关系混乱;有早年品行问题;缺少现实的长远计划;易冲动;缺乏责任感;不能对行为负责;多次的婚姻关系;少年时期行为不良;犯罪方式的多样性等。

②检核表与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相比较有部分标准是一致的。DSM 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判断标准中是由病人自己报告多年以前的生活事件的,可能不真实。因此,精神病态的概念在进行诊断时似乎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6. 森田疗法

【答案】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①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

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②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

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 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7. 神经性贪食症

【答案】20世纪初认为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

1959年,美国人A.J.Stunkard“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发表后,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组症状在疾病分类学的地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

1979年,英国的GeraldRussell 首先提出使用“神经性贪食症”这一术语,逐渐被公众接受。 1980年,神经性贪食症首次作为进食障碍中的一组综合征,被列入DSM-Ⅲ中,得到认可。 至今学者们对该综合征的确认及其在诊断分类学中的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上。主要分为以GeraldRussell 为代表的英国派和以DSM-Ⅲ制定者为代表的美国派。

①GeraldRussell 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慢性阶段,是不进行自我控制的神经性厌食症。即认为神经性贪食症可被视为持续的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这两者在精神病理方面是相同的。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倾向采纳Russell 的观点。

最近有研究者发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应该具有相同的心理病理核心,神经性贪食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了的神经性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