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赖型人格障碍
【答案】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信、依附于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可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也可继发酒精和药物依赖方面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3%〜6.7%。依赖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17%, 46%, 18%。
2. 孤独症
【答案】孤独症又译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孤独症的概念最早由Karmer 提出,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种发生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之后又被称作Kanner 孤独症、婴儿期孤独症或者儿童期孤独症。Karmer 认为孤独症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包括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无想象力的游戏,而孤独症最根本的特征是从生命早期就没有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大概为0.4%。〜0.5%。。一项按广泛的孤独症定义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率约1%。。不管是临床样本还是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高于女孩,孤独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0〜5.0):1。在我国,报道的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在(6.5〜9):1。
3. 意识层次论
【答案】弗洛伊德在早期把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活动,无意识是指不能被唤入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和心理活动,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指的是虽然当前不在意识范围之内,但是很容易可以被提取的fg 息和冲动。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答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患者经历过一次极为严重的精神创伤,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巨大的痛苦,如天灾人
祸、战争、严重事故等,患者可以是直接受害者,也可以是可怕场面的目击者或幸存者。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几周或数月不等,但大多数在6个月之内,超过半年以上出现症状者少见。
5. 社交恐怖症
【答案】(1)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2)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①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称为对视恐怖症;
②还可表现为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
③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惴不安者,患者深信周围人已觉察并正在注意他,因此更觉局促不安、浑身不自在。被称为赤面恐怖症。临床上发现,此类患者中不少人成了酒精依赖者;
④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
⑤在认知方面,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⑥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性社交恐怖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一般病程缓慢,起病较迟且无其他精神障碍者预后较好。
社交恐怖症常继发抑郁症和惊恐障碍,当有惊恐障碍时,要注意判断谁是原发性的。
广场恐怖症在于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独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
6. 强迫症(OCD )
【答案】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7. 广泛性发育障碍
【答案】广泛性发育障碍(PDD )的主要特点是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领域中表现出严重的和广泛性的损害,如社会互动交往技能、沟通技能等的损害。在DSM-IV 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Rett 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AS )、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 )。
这些障碍通常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年就有所显现,可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或生理障碍。
8. 心理障碍
【答案】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分属于心理学和医学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障碍进行研究,其结果相辅相成。
9. 唐氏综合征
【答案】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障碍,是由于多1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也称21三体综合征。婴儿患此病的可能性与其出生时父母亲的年龄成正比,尤其是母亲的年龄越高,出现此种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孕妇可在怀孕10周以后接受绒膜绒毛取样或羊膜穿刺检验,检测唐氏综合征。
患病儿童的生理特征:杏仁形斜眼、眼睑厚重、睑部和鼻子扁平、宽大、舌头过大、手掌厚实、手指粗而短。唐氏综合征患儿的体貌异常程度与其精神发育迟滞程度几乎没有关系。
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通常可以通过培训学会自理,学习一些适应性的社会行为以及常规行为,并可从事简单的工作。患儿的社会关系水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一智商水平和支持性的家庭社会环境。
10.心身疾病
【答案】心身疾病(psychosomaiticdisorders ),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
(1)广义概念:指心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心理因素必然会和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对每一病理过程均起一定的作用;
(2)狭义概念: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二、简答题
11.理解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比理解成人心理障碍更加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源于什么?
【答案】(1)儿童和青少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儿童发展速度不同。观察到的问题是属于发展性的滞后,还是属于需要重视和干预的心理问题,需要更加仔细地辨识。
(2)儿童通常不能用语言把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通常他们多以不适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其痛苦,家长和老师可能会错误地理解而他的行为方式。
因此,在界定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时必须十分谨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