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灰姑娘”可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故事,从《格林童话》到瓦尔特•迪斯尼的卡通电影,“灰姑娘”超越了时间、地点和民族的限制走进了更多人的世界里。而“灰姑娘模式”大多便是“生活的磨难---邂逅王子---爱的波折---爱情大团圆”。其作为文学的创作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异彩纷呈而又万变不离其宗。马严君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崛起的华裔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她的自传体小说《中国灰姑娘》讲述了作者从幼儿园到十四岁的辛酸往事。由于备受继母的虐待和歧视,她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却有着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灰姑娘原型的因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比较了新旧、中外两版灰姑娘原型,指出该版本与西方传统灰姑娘版本的异同之处,由于其处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东西方的不平等导致家中权力发生转移。拥有法裔血统的后母将家中成员分为两等,而正直不屈服的君玲便成为后母展示其威严的牺牲品。但最终马严君玲以不同于传统灰姑娘结局的方式为自我找到了新的出路。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了整体介绍,并介绍了马严君玲及其成名作《中国灰姑娘》。第二部分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西方传统灰姑娘故事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了灰姑娘原型的结构及其主题。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灰姑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又造就了其特殊的家庭环境。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时期,强势的法裔后母剥夺了弱势东方代表的家庭成员的话语权,从而使“中国灰姑娘”有了新的特征。第四部分剖析了三位对作者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女性。姑姑代替母亲的角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姑妈自强自立的新女性形象为作者日后寻找自我发展的出路提供了模板,西方后母的刻薄与冷嘲热讽更是激起“灰姑娘”对自由的渴望。第五部分分析了马严君玲通过行医医治肉体疼痛和书写医治精神疾病的方法为自己打破沉默寻找身份找到了出路,从而为传统灰姑娘寻找幸福生活提供新的模板。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部分。本部分通过总结全文内容,指出马严君玲受姑姑的激励打破后母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诅咒,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从而实现身份寻求,解构了灰姑娘的形象。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冲突,与当今社会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新的灰姑娘形象在当代多元文化格局和全球化语境为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从边缘走向中心提供新的出路。 关键词:灰姑娘原型,他者,书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