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跨文化交际和文学交流的角度分析文化意象的误译现象

关键词:文化意象,;误译,;误读,;异化,;归化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和文学交流的角度,从文化意象本身出发在译者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和翻译中的求“信”原则对文化意象的误译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的研究.文化意象的误译问题是一个很重要但相当难以探索的问题,其困难主要源于文化意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文学翻译过程的复杂性。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回顾,分析了文化意象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并指出在文化意象的翻译中既要传递原文意象,又要传达其内涵文化信息,做到“忠实”可“信”。然而文化意象的误译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文化意象的失落,文化意象的错位和文化意象的扭曲。本文对造成文化意象误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首先,译者的文化误读,这是由于译者的文化预设与原文文化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之间的文化冲突而产生的。其次,文学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文化意象的获得因人而异;译者对文化意象的再现受其文化心理机制的制约等。再者,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为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传统和接受习惯,译者忽视了文化意象本身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为介绍外来文化模式,丰富本族文化,译者忽视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化意象的误译对文学翻译造成了不良影响。它影响读者的审美接受,破坏原文的生动性,读者的新奇感和美感体验。它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掩盖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引起文化冲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尽量避免文化意象误译现象的策略,即:洞悉原文文化意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效果;认真分析译文读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本文还对异化法和归化法在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作用与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文学翻译中应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来翻译文化意象,在以后的翻译批评研究中也要注意从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本项研究不仅对文化意象的误译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分析研究了尽量避免文化意象误译的技巧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