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语言符号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 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2.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 “控制研究”
【答案】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a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4. 达拉斯·斯密塞
【答案】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 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了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5. 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
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f 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二、问答题
6. 议程设置的知识能怎样为实际新闻工作者所用?
【答案】(1)对于实践中的新闻记者而言,议程设置的概念提高责任问题的重要性。
记者给新闻事件贴的标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关注与该事件有关的议题,对水门事件的分析就显示出这个道理。在竞选活动中,通过铺垫过程,媒介对某些议题的强调会使一些候选人获得选民的偏爱。媒介还可以通过强调候选人的某些个人特征而忽视另一些,来树立某种形象。
(2)对于有进取心的记者而言,议程设置研究的发现为他们提示成功的机会。
假如媒介通常都没有按重要性的比例来报道重大事件一一如芬克豪泽和朱克的研究所显示的一一这意味着现实生活中还有更重大的新闻有待挖掘。对于从事公关工作的人而言,议程设置提醒他们,为捕捉公众的注意,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一次事件是多么重要。
(3)多数议程设置研究都显示,媒介并没有像一面镜子那样按照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现实。 正如许多年前李普曼所指出的,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往往取决于在某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群体,取决于人们为获取注意而制造的伪事件,也取决于新闻记者本身的某些下作惯例。
7.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大众传播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的作用。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指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三、论述题
8. 试论述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时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不能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
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里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上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需要。不这样看问题,就容易陷入唯心论或本能论传播观的困境。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精神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城乡的分离看做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而这种分工是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物质生活资料有了一定节余)的结果。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而人们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他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只是历史唯物论的传播观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还说明,上述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分工的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信息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将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社会的到来并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否定,相反,它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见。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 仅强调后者,也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的阐释。
9. 网络传播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什么问题?
【答案】如同一切进步技术一样,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中,网络传播的兴起为国际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