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自杀》一书为什么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答案】《论自杀》一书被列为实证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这是因为:

①杜尔克姆的《论自杀》之所以在社会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②杜尔克姆的自杀研究是证明孔德实证思想的开拓性尝试。杜尔克姆把发展理论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③《论自杀》表明,在社会现象的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那种既可解释实际资料,又要接受实际资料检验的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

④在方法上,杜尔克姆自觉运用了他所确立的假设一一预测一一检验的基本研究步骤。尽管他所使用的统计技术在今天看来有些粗糙,但他自觉将定量分析引进社会学研究,不仅为社会学定量分析开创了先例,而且也推动了现代社会统计方法的发展。

2. 简述美国社区研究的发展。

【答案】社区研究是美国第三代社会学家的研究主题。

(1)社区属性

①区域性;

②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③成员间的持续性联系。

(2)美国社区研究的理论

由于美国经验社会学的实用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美国进行的社区研究,很少采用某一确定的社会学理论。然而,在对直接观察对象所做的说明中,我们仍可发现某些共同的理论倾向,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学的、生物学的和结构功能主义的。

①类型学取向的特点

把社区看作是更为广泛的关系或群体类型的体现。这一认识通常与在一定范围内所标定的社区位置结合起来,如乡村和城镇。并从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地方性和普遍性、社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加以考察。

②生态学取向的特点

在社区研究中自然环境对社区结构和演化的影响占有突出的地位。生态学取向的研究始于盖宾,由芝加哥学派予以特别的发展。生态学取向的研究者们假定:人类社区的演进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的开放是遵循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可重复模式进行的。他们还假定将人际互动区分为“生态互动”与“社会互动”(奎因),或“社区”与“社会”(帕克)两种形式。两组中的前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发的、不受人类控制的,并可以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加以研究。研究者常将人类生态与植物生态进行类比,然而,由于对象的差异,即使芝加哥学派,也不能纯粹作生态取向的思考。

③结构功能主义取向的特点

强调把社区视为内容相关的系统。一切社区研究都带有这一特点。但在某些情况下,把社区作为系统是研究的主要目的,这也是沃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随着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及其由社会人类学向社会学的浸透,上述观点获得普遍承认。然而,由于这种研究和一般社会学理论的联系,也由于传统社区的解体,这一特点不再引人注意,而这一取向的延伸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社区研究的性质。

3. 试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研究特点。

【答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不断增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量社会问题,促成了美国社会学向应用性的经验研究方向的转变,社区研究逐渐成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1)芝加哥学派与都市研究。帕克在鼓励经验研究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他提出了社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围绕他形成了致力于对城市和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的研究群体一一芝加哥学派,自此都市研究成了一项合法的科学事业,并成了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

(2)林德夫妇的小城镇研究。林德夫妇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城镇用作实验基地,阐释其普遍意义。他们关于“中镇”的研究开创了“当代生活的社会人类学”。

(3)沃纳对美国社会分层的研究。沃纳的《扬基市系列》一书开创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索,是沃纳在实地调查初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

4. 简述社会契约论理论。

【答案】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末,社会契约论在欧洲社会和政治思想中成为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理论。社会契约论主要是在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反对封建统治斗争的思想武器。

(1)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之秉性是天生自由的,世上的人们应享有平等的权利,用社会契约的形式来解释社会的产生和国家权力的本质。

(2)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1588-1870)、洛克(L632~170W)、卢梭(1712~1778)。

在解释社会发展问题上,霍布斯认为,社会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局面; 而卢梭则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之间并没有出现普遍不和与彼此对立的局面,而是一派友好相处的和平景象。霍布斯和卢梭在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表现为他们对于人之本

性的不同认识。前者认为人之本性是自私和丑恶的,是社会使人去掉劣根,变得高尚; 后者认为人之本性是至善至美的,相反,是社会使人变坏。小论前者还是后者对于人和社会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都站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立场上,从人具有一种天生好或天生坏的本性出发讨论这一问题。

(3)社会契约论对于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学发展没有作出很大贡献,因为他们依然是在先验和抽象的基础上讨论社会和人的问题,而不是强调对具体的社会事实作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5. 怎样看待“公社”和“社会”这对范畴在社会学史上的意义?

【答案】“公社”和“社会”这对范畴在社会学史上的意义:

(1)滕尼斯试图把历史主义的思想和唯理论的立场观点结合起来。

(2)对滕尼斯来说,关于“公社”和“社会”及其性质的认识并不限于或停留在确定它们历史的对立,更重要的毋宁说是将两者概括为社会学上的认识形式和方法论工具。

(3)滕尼斯通过阐述“公社”和“社会”这对范畴,把发展史的观点和系统社会学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4)“公社”和“社会”作为对历史发展的理论总结,它对社会学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这两个相关物出现在一切人类关系中。它们是所有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基本概念。

6. 简述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案】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杜尔克姆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一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杜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 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白就会表现为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