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工具

【答案】金融工具也称为信用工具。指以书面形式标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和价格,通过法律效力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并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凭证。它作为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媒介,一般具有偿还期限、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金融工具种类很多,若按发行者是否为金融机构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如果以投资人是否掌握所投资产的所有权为标准划分,则有债务凭证与所有权凭证这两类;若以期限为分类标准,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前者主要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短期公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回购协议等,后者主要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及中长期公债等。

2. 信用工具

【答案】信用工具指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反映了各种信用关系并为其服务。其特点为:(1)偿还性,即大多数信用工具必须到期偿付债务。(2)可转让性,即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有较强流动性。(3)本金的安全性,即债权人到期可安全收回本金。(4)收益性,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益。主要信用工具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等。其中前三者是短期信用工具,而后两者是长期信用工具。

二、简答题

3. 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答案】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増加,产量下降。混合型

通货膨胀是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所示。

图 混合型通货膨胀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 由初的需求曲线交于点,价格水平由P 0上升到向左上方移到最为了遏制实际产出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

相交于点,上升到P 2,需求扩张拉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AD 0上升到AD 1, 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AS 1移到AS 2, 与AD 1相交于e 3,此时价格水平为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 与AD 分别向左上和右上方移动,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

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4. 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并说明其关系。

【答案】(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有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它包含了销售与借贷两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调节资金余缺,对经济有润滑和促进作用。而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是目前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2)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与商品流通直接联系,能直接为产业资本服务,分散于各个交易的时点。一般能利用商业信用解决的融资问题,就无需再求助于银行信用了。当信用经济不断发展,仅凭商业信用无法解决一切资金流通问题,才引入了银行信用。这时银行信用就充当了商业信用的补充。

(3)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商业信用建立在商品买卖中,在方向上严格单向,由上游企业向下游提供;与商业资本相联系,受单个企业规模限制;信用链条不够稳定,当单个或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信用链断裂,容易引起信用危机。而银行信用在前者基

础上发展起来,是一种间接信用。它独立于商业资本,不受个别企业资金限制;克服了前者方向上的局限性,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存款沉淀,续短为长,进行期限转化;可利用其在信息领域的优势进行信息生产,降低成本。因此银行信用是更有效率更为广泛的一种信用形式。

所确定的水平从P 0

(4)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商业信用不断呈现票据化趋势,而票据就形成了部分银行信用的工具,如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大银行不断集中借贷资本,为垄断组织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从而促使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也进一步融合渗透。

总之,两种信用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应充分利用两种信用,相互配合,以促进经济发展。

5. 试述中央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答案】(1)在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①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银行集中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资本,作为一种信用中介,既是借者的集中,又是贷者的集合。银行在经营中如果出现问题,鉴于其与社会各方面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千千万万存款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中央银行要把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作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

②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无不追求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竞争的环境,使竞争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真正成为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一种有效机制。这种适度的竞争环境既可以经常保持银行经营活力,从而使企业公众获取廉价货币和优质服务,同时又不至于引起银行业经营失败破产倒闭,导致经济震动。

③保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关系的不断深化,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经营管理风险的不断提高,因此,银行发生重大亏损而破产倒闭的事件不断发生。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且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所以,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④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当今各国多通过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以银行金融业为作用点和传导中介。因此,中央银行监管要有利于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有利于银行业对中央银行调节手段的及时准确传导和执行。

(2)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①所谓分类管理原则,一般是指除中央银行之外,将金融机构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外资(合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共13个类别。在分类前提下,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突出重点,分别管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在分类方法上不尽相同。

②所谓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分监管对象,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应受到重视,随着经济金融国际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贯彻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经济准则,公平对待监管原则的对外适用性也日渐被各国中央银行重视。这也就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