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机构型监管与功能型监管
【答案】机构型监管模式是指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下,以机构为中心,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的机构进行监管。该模式的优点是专业性强,监管部门对违法活动的反应速度快,程序简单;缺点是对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会形成监管盲点。
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其优点主要是:(1)功能型监管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2)功能型监管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仅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功能型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协调过多,程序复杂,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风险确认速度比不上机构型监管模式。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金融信息网的建成完善,功能型监管的不足之处将会降到最小程度。
2. 特里芬难题
【答案】特里芬难题是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提供足够的美元,以促进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畅运转。
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故称“特里芬两难”。从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灾”,布雷顿森林体系实实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中。这一根本缺陷,使后来采取的创设特别提款权复合货币也已无法修补,从而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二、简答题
3.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案】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学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总财富。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直接计算,用“恒久性收入”来代替,这是现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特点。
(2)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的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4)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以及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因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学派认为,在短期内,财富构成、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都是不变的,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在货币学派的分析中,其收入是指恒久收入,恒久收入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所以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
4. 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 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并受到一定的限制,流动性风险提高。
存款准备金一般由央行集中保管,其主要目的是:
①应付提现以保证清偿能力。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满足客户提现要求和正当的贷款要求,才能保证信誉,维持正常的经营。如果商业银行为提高收益率而高风险经营,可能降低流动性,在客户要求提款时难以满足要求,使信誉降低,影响银行的发展。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造成挤提,使银行无法维持经营。因此银行必须要集中保留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在必要时动用,以避免商业银行高风险经营,增强清偿能力。
②増强存款者信心。虽然央行的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证客户提现,但实际上由于法定准备金很难改变,只有在濒临破产时才能动用,增强清偿力的作用不大。但是存款者认为在存在准备金
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存款受到了绝对的保护,在商业银行有困难时国家会予以支持,就不会仓促提现,造成挤提,所以央行的准备金起到了增强存款者信心的作用。
③实施货币政策,调节信贷规模。准备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规模,从而影响到货币供给量。同时对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可以调节存款结构。央行集中控制准备金,就掌握了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根据不同经济状况进行调节,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支付清算的方便。
5. 金融创新交易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金融创新成因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由希克斯(J.R.Hicks )和尼汉斯(LNiehans )提出,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了以下的逻辑关系:①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②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金融工具。③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
服务。因此认为金融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交易成本的概念比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是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各方面转移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的佣金,借入和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即“机会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应考虑以下因素,即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品的供给。总之,他们认为持有货币是低收入经济个体以既定转换成本规避风险的方式。
交易成本理论把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作为金融创新的惟一源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忽视了交易成本降低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竞争也会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总之,交易成本理论单纯地以交易成本下降来解释金融创新原因,把问题的内部属性看得未免过于简单了。但是,它仍不失为研究金融创新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论述题
6.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有何特点?
【答案】基础货币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之和。根据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央行的基础货币H=银行准备金+流通中的货币=央行的证券资产+央行的信贷资产+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财政部发行的通货+其他资产-(财政部存款+外国和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金)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包括政府的财政收支,黄金存量变化和国际收支状况,技术和制度性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自身的行为,例如证券持有和贷款。其中某些因素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加以控制,例如财政部发行的通货,外国在央行的存款等。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手段包括:公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