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概论新修(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功能主义

【答案】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2.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 内在控制

【答案】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4.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5.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知识”

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6. 常人方法学

【答案】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

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7.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8.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①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的反应。

②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是群体成员为着目标的实现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2)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最后,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3)群体与群体之间,尤其是正式群体与存在于其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之间规范上的冲突与对立,往往会造成一些混乱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防止。

10.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答案】文化主要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

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又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11.简述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答案】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2)10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按照上述分类,中国社会学界100多年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 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力法和规律的学问;

b. 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c. 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批评他列举的前)又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均不能认为是适当的定义,而适当的定义是:“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b. 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c.1978年后,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有(杨心恒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③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