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8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3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19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24
一、填空题
1. 陈白尘在改革开放后发表的第一部历史剧是______。
【答案】《大风歌》。
2. 改革文学中,蒋子龙的小说______塑造了乔光朴的形象。
【答案】《乔厂长上任记》
【解析】《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主动要求到机电厂任厂长,通过改革以改变该厂落后面貌的故事。上任后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生产局面迅速改观。但他也受到各种阻挠,一度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然而,在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对改革依然充满信心。
3. 1978年______的创作,标志着潜藏于地下的、即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派”的现代诗潮一次公开的集体亮相:这一诗歌群体刚在文坛出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答案】《今天》
【解析】《今天》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共出版9期。它发表了食指、芒克、北岛、方含、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的写于“文革”期间和写于当时的作品。不少作品后来被看做是月蒙胧诗的代表作。
4. 我国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论文的学者是______。
【答案】钱谷融
【解析】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讲授《治学之道》《钱谷融有关著作》等课程。
二、名词解释
5.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6. 新民歌运动
【答案】新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诗歌运动。这是与五四新诗传统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赛诗成为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新民歌的问题实质是政治对于诗歌的要求,背离生活、“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作品较多。代表诗人及作品有郭小川的“新辞赋体”《青纱帐一甘蔗林》和“新散曲体”的《祝酒歌》,贺敬之借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桂林山水歌》。
7. 第三代诗
【答案】第三代诗是指由“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代表流派有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等。
8. “实验小说”
【答案】“实验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借鉴西方20世纪文学后在中国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又称先锋小说。“先锋”作家借助西方20世纪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主题上追求对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这在当时成为很有诱惑力的目标。这种“本体化”形态的想象,与他们曾经预期的“世界化文学”的想象是致的。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余华、格非、苏童等。
三、简答题
9. 简述“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答案】(1)“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阿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借,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文化内涵。
《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有着执著于心灵自由的追求。其精神境界的内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色彩:在乱世中崇尚淡泊; 身处俗世,不耻世俗,但又超越世俗,也超越痛苦。作品中流露出对朴素、本源推崇的生命意识,以及推崇直觉体验的感知方式。
②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中篇《爸爸爸》的人物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耀靛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些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滞重、古朴的叙述语调,和阴郁、压抑的总体气氛,显示了对于这一衰败腐朽的“种族”的悲观。
③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其作品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文章借对一个虚化时间特征的小村庄的描述,表现对儒家文化的“仁义”,以及这种精神崩溃的理解。
80年代末开始,她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家族身世等的追述,思考时代、文化等因素对个人生存的影响,探索现实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信仰的有效性等问题,对社会转型期的普遍性困惑和焦虑做出反应。
王安忆视野开阔,能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创作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2)“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①“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a. 阿城的小说重视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采用略带幽默的白描的叙述方式,语言自然、素朴,但不浅俗; 重视人物、事件直接呈现,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也抑制叙述人的过分干预。这些,都可以见出对明清白话小说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借鉴。
b. 韩少功的小说,将生活细节的写实性的描述与变形、荒诞的方法、哲理性的寓意等,方式不同地结合在一起,展示近乎静态、封闭的湘楚地域的“原始性文化”,和这种文化所哺育的“群体”性格。
c. 王安忆的小说语言平白质朴、镇密冷静、沉着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对家族的寻根最终没有结果,只是一场文字叙述的狂欢。其在《叔叔的故事》中对上代知识分子的尊严进行了解构。
②“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的相同之处
a. 在文学的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b. 他们都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c. 他们都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总之,阿城、韩少功、王安忆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对传统文化各持不同的态度。虽然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但都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挖掘,对人性的思索与终极关怀,以及对丑恶的批判和国民性的思考,从而成为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家。
四、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