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7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3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18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9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23
一、填空题
1. 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______被认为是现代派小说。
【答案】《你别无选择》
【解析】刘索拉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80年代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族”或“迷惘的一代”。《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在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在全国引起轰动,曾被香港媒体称为“刘索拉旋风”。
2. 在“两个口号”论争中,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相区别的另一个口号是______。
【答案】国防文学
【解析】1936年左联内部存在“国防文学”(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两个口号的论争。
3. 散文集《负暄琐话》和《负暄续话》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张中行
【解析】张中行3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语文教科书和语文教育的编辑、研究工作。80年代开始,陆续写下一批以30年代前期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的随笔,定名为《负暄琐话》出版,引起注意。后又陆续出版《负暄续话》《负暄话》以及《流年碎影》等随笔集。
4. 贾平凹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______。
【答案】《秦腔》
【解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于2008年10月25日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内容主要以发生在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为主,全文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二、名词解释
5. 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人会的简称。1949年7月于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 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
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6. 《山上的小屋》
【答案】《山上的小屋》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上,是残雪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山上的小屋》中,残雪用一种怪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个梦中世界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时代缩影下的扭曲体现,而小屋这一意象正是残雪通过梦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媒介。
7. 伤痕文学
【答案】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与他们的抗争;
二是写“知青”的命运,即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班主任》《献身》(陆文夫)、《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醒来吧,弟弟》(刘心武)、《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
8.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三、简答题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新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探索、创新,是80年代文学界的普遍的强烈意识。80年代的中国文坛,在文学思想、写作题材、创作手法、文学史观上都发生了新变。
(1)文学思想上,出现“新启蒙主义思潮”。文学自觉兴起,注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允许多种创作价值观念的存在。“哲学”、世界观的层面上的新探索是新时期对文学
最为重要的探索,比如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孤独”、“异化”、“焦虑”思想在80年代的中国成了张扬人的个性、培养独立精神、寻找失落的“自我意识”的手段,因此对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有积极意义。
(2)写作题材上,80年代的作家发掘以前曾被禁止、或很少涉猎的题材,创造很难用“正面”、“反面”、“伟大”、“渺小”的标准加以划分、在道德判断上暖昧含糊的人物形象,内容上有了很大突破。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黄泥街》等作品中的大学生生活、“文革”记忆、城市边缘化人群的生存、小街的风俗等等,都不过是故事的材料,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效果,但充分肯定了叙事主体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3)创作手法上,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80年代的作家争相尝试运用新的艺术方法,如意识流、开放性结构、多层视角、纪实与虚构互相渗透等。如马原的《虚构》深受法国“新小说”陌生化风格与“元叙事”结构技巧的启示,借鉴拉美作家博尔赫斯“迷宫叙事”的策略,制造出了一种“马原式”的特有的“叙述圈套”。
(4)文学史观上,掀起了一股“重写文学史”的潮流。这期间的“重写”,是以“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和“回到文学自身”(“纯文学”)等作为它的目标和尺度的。例如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一个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己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涉及丁玲、柳青、赵树理、郭小川、何其芳等作家的创作倾向。
四、论述题
10.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答案】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麻木愚昧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掐写,显不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2)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觉醒反抗
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王统照等作家响应左翼文学的号召,积极反映现实疾苦,尤其是农村的苦难,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破产的作品。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农村“丰收成灾”的典型现象,大规模地揭不了农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