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贾平凹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______。
【答案】《秦腔》
【解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于2008年10月25日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内容主要以发生在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为主,全文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2. 我国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论文的学者是______。
【答案】钱谷融
【解析】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讲授《治学之道》《钱谷融有关著作》等课程。
3. 《红岩》的署名作者是罗广斌和______。
【答案】杨益言
【解析】《红岩》的署名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他们并非专业作家,而是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亲历者。小说主要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一筹莫展、一败涂地。小说共印行二十多次,发行八百多万册,可以说是发行量最大的当代长篇小说。
4. 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是______“百花时期”引起热烈争论的作品之一。
【答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解析】1956年9月,《人民文学》刊登了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发了在《文汇报》《文艺学习》等报刊上的热烈争论。
二、论述题
5. 你怎样评价九十年代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张承志、张炜等作家对“精英”立场的坚持,请结合作品论述。
【答案】(1)概述
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文化“转型”,商业社会的消费取向,使一部分作家更加急切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取向。他们90年代的创作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现实批判的取向。这些作家在80年代就已经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文学地位,大多数有着“知青”生活的背景。
这方面的创作有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集《荒芜英雄路》,张炜的小说《家族》《柏慧》和散文集《融入野地》、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散文集《夜行者梦语》,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这些作品在剥离80年代理想主义的政治含义的同时,试图从历史传统、民间文化、宗教中,寻找维护精神“纯洁性”的资源,作品中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形而上”主题强化体现了这些作家“精英”立场的坚持。
(2)张承志试图从宗教中坚持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
1984年,张承志到西北考察,被大雪困在黄十高原。期间,他广泛倾听当地村民讲述的故事,决心将其写成一部书。《心灵史》讲述伊斯兰教分支哲合忍耶如何惨遭清政府围歼和镇压,但仍然坚持其信仰与风俗。和大多数歌颂或描述英雄伟人的作品相比,《心灵史》侧重于描写群众和贫民、描述人们追求信仰和心灵的不舍,这种把热情和理想投注于草原牧民和北方大自然,寻求与现代化的都市文明趋向相异的价值坐标,以一种特殊的语言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的社会生活以及在其特殊的民族的精神文化的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3)张炜试图从历史传统中坚持“精英”立场
张炜的小说无意选择轰轰烈烈的场面,喜欢从简单的小处着手。其意旨在对人类生存家园的思考,凸显作者对自然和睦的“桃花源”式生活向往。《家族》里主人公常常在追求中惶惑,他筑建的精神家园常常濒临崩溃、毁灭,而这也是张炜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追求,甚至毁灭的另一种精神写照。
总之,张承志、张炜等作家对“精英”立场的坚持,是知识分子对社会丑恶的批判,人性的终极关怀的坚持,是知识分子在社会急速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着清醒头脑和理性思考。
6.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答案】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麻木愚昧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掐写,显不了鲜明的地方色
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2)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觉醒反抗
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王统照等作家响应左翼文学的号召,积极反映现实疾苦,尤其是农村的苦难,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破产的作品。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农村“丰收成灾”的典型现象,大规模地揭不了农民的苦难。代表作品有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紫的《丰收》等。作家们坚持写熟悉的乡村生活,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悲惨的农民生活,并真实地表现农民觉醒成长的不同程度。
(3)四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新旧农民形象的塑造
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赵树理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不仅仅是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于精神上的被奴役,他最懂得农民摆脱旧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束缚的极端艰巨性。这样,赵树理在观察表现中国社会时,就有了与鲁迅大体相同的角度,即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但赵树理的时代又不同于鲁迅的时代:这是一个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起来摧毁农村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彻底翻身道路的新时代。因此,赵树理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且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时代前进了,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初步的民主和经济上的翻身,他们的处境与地位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时代,因此,在赵树理的作品中,不仅写出了生活的消极面和农民的弱点,更写出了占主导地位的光明面和新生的事物。
(4)五六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留有历史痕迹的农民
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农民形象虽然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但从精神上仍然摆脱不了闰土、阿Q 、老通宝、翠翠等优秀典型的历史胎记,正是那一代人物沿着历史的轨迹走到了新的现实环境里,例如周立波《山乡巨变》里的盛佑亭、土菊生、盛淑君和柳青《创业史》里的梁三老汉、郭振山等。
(5)新时期以来的乡土文学:多元思想冲击下的农民
改革开放以后,反映农村改革生活的小说层出不穷。改革初期,作家主要注意新经济政策给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例如,高晓声创作的“陈矣生系列”真切反映了农民生活和心理的深刻变化,塑造了十分独特又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陈灸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高晓声对陈灸生既抱有同情,又对其身上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嘲讽,发出沉重的慨叹,这种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辩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