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义场

【答案】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词汇场)。所以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例如,汉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构成一个亲属义场,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同时在性别和长幼上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彼此区别。由于抽取的共同语义特征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因此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

2.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3. 借代

【答案】借代是一种曲婉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又称代称、代用。它是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有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取代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五类:①特征、标志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②专名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③具体代抽象,即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④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

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⑤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4.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

的发展。

5. 受事主语

【答案】受事主语是指动作接受者的主语,即当某一动词充当谓语时,由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充当的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主谓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例如:羊││狼咬死了。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涵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都是受事。

6. 惯用语

【答案】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含义简明生动形象,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比如“走过场”“敲边鼓”“放空炮”等。

7.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 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二、简答题

8. 下面句子中的动语和宾语是否都能搭配? 谈谈你的看法。

①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原体。

②那就要谴责和依法严肃惩处肇事者,医治和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健康。

③人体耳朵与全身器官经脉相连,“魔针”实现了在耳朵上自动选穴探测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④看完电影后,除了银幕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的印象外,我仿佛还感到一个没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答案】①“分离……病原体”动宾不搭配,可改“分离到”为“查出”。

②联合短语“医治和保护”中的“医治”与联合短语“安全和健康”动宾小搭配。可删去“医治和”三字。

③“实现了……各种疾病”动宾不搭配,可改“实现”为“可以”

④“感到”是谓宾动词,不能带名词宾语。应该在“感到”后头加一个“有”字,或改为“一个人物没有出场”。

9. 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 举例说明。

【答案】(1)明确性、简要性和规格性,是公文语体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在语言运用上,公文语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使用的词语

a. 公文有一套自己专用的词语(固定的习惯用语),以适应特定交际的需要。

b. 多用专用词语、文言词语,不宜用口语词或歧义词语。

c. 多用“的”字短语、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

②使用的句式

公文语体要求句法完整严谨,主要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

a. 陈述句式常用助词“了”表示完成动态,或用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句式。

b. 祈使句式常用命令、禁止、请求等语气。

③修辞方式

a. 公文语体较少用口语句式,而较多运用常式单句、并列复句和文言句式。

b. 在运用辞格上,公文语体很少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婉曲,有时选用对偶、反复、排比等。

c. 在篇章结构上,公文语体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公文通常在起首一行中间写明文体名称,同行右侧写行文字号; 第二行起为正文,正文末常写“此布”、“现予公布”; 末行写发文机关名称或首长姓名、日期。

(2)政论语体有宣传鼓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是它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运用上,政论语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使用的词语

a. 具有广泛性

政论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很多,因而在词语的运用上也很广泛。首先是较多地运用政治性词语,也可运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褒贬词语,还可运用文言词语和熟语,等等。

b. 不断吸收新词语

政论语体具有宣传鼓动功能,因此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极大的敏感性,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新的词语也就不断产生。政论语体使用词语不太受限制。

②使用的句式

a. 与文艺语体相比,政论语体在句类的选择上较多运用陈述句、祈使句;

b. 从句型上看,主要运用主谓句,还较多运用复句,而多重复句用得更多。

③使用的修辞方式

a. 政论语体经常运用谚语、歇后语、理俗语等;

b. 在句式选择方面,长句、短句并用;

c. 在辞格运用方面,它较多运用比喻、比拟、借代、设问、排比、对偶、对比、反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