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802中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明知识

【答案】自明知识是指必然的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奥康认为命题分真假,而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有两种方法:①只通过分析词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断它们组成命题的真假,称之为抽象认识; ②要比较事实和词项之间的关系方能知道命题的真假,称之为直观认识。奥康认为自明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的,与命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结论可以从前提中必然推导出来,是必然的知识。

2.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案】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指代

【答案】指代是指观念符号的一种逻辑功能。在奥康看来,记号即“它们一旦被理解,便产生出关于某种其他事物的知识”。观念符号属于记号,而观念符号的逻辑功能可以分为指代与指称。指称是指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指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有指称功能的符号也有指代功能,但是有指代功能的符号不一定都有指称功能。奥康认为,通名有指代功能而没有指称功能,而专名兼有指称功能与指代功能。因此,奥康认为共相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思想上或概念上的指代。

4. 康德的现象

【答案】康德的现象是指以感性的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得来的经验的对象,它产生于不可知的物自体。现象与幻相是不同的。幻相是指一种没有任何事物与之对应的表象,但现象总是一个给予对象的现象,是普遍的。他认为,对象和知性概念的应用范围只能是现象领域,超出经验去运用范畴是不合法的,因此,物自身是不可认识的。他假定物自身的存在是人们的意识对象,并作为现象的必要条件,因为现象本身预设了某种显现的东西。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

【答案】(1)感觉的分类

①亚里士多德将感觉分为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五类简单活动,每一类活动都与一个感官相对应,感觉就是感官的运动;

②通觉把五类简单感觉活动统一起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a. 他认为简单感觉是相通的,那么必定有一种活动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觉伴随着每一种简单感觉,因此,这五类简单感觉活动才能相统一;

b. 他认为与通觉相应的感官是心脏。因为“心脏是血液的源泉和首先出现的场所”,他观察到凡有感觉活动的器官都有血液,而血液来自心脏的运动,心脏在供给感官血液的同时传递着通觉,把各个感官产生的感觉统一起来。所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2)感觉运动一一蜡块说

①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蜡块说。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在对象的作用,我们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因此,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则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这一接受过程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感官本身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一种现实性或活动,即感觉活动。

②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可感形式

“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可感形式有以下特征:

①可感形式虽脱离质料,但总是关于可感性质的印象,而本质形式却脱离了可感性质;

②可感形式与可感事物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被感觉的可感形式虽来源于个体,但却适用于众多个体;

③可感形式虽被感觉所接受但却被想象所贮留。想象既不同于感觉又不同于理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恢复、重现过去所接受的感觉印象的能力,并对这些印象加以整理、归纳和安排产生出一些从未接受过的印象。想象不再是消极的接受力,但仍然停留在对可感形式的认识,它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中间环节。

6.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7. 简述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以及克服矛盾的途径。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以自觉能动的活动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就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当直接的客观现实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人对客观世界的不满足,鲜明地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2)克服矛盾的途径

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克服矛盾的途径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

①主体对象化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主体客体化或对象化。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②客体非对象化

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客体主体化。

③二者双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