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杂观念

【答案】复杂的观念是洛克对观念的两种分类之一。复杂观念是作用于简单观念上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并由简单观念构成,方式有三种:①相加,即把多个简单观念组合成一个复杂观念; ②并列,即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有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综合,由此产生复杂观念; ③相减,即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除去复杂观念中的特殊成分,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将复杂观念区分为样式、实体和关系。

2.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3. 谢林的宇宙精神

【答案】谢林的宇宙精神是指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并贯穿于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之中。他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客绝对同一体的“世界精神”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主要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宇宙精神的历史发展造成的。自然产物的进化是“宇宙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表现。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客观向主观过渡和运动的精神化过程,从自然出发达到心智是自然哲学的必然趋势。谢林认为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变化发展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4.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

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二、简答题

5. 约翰·司各脱个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属性是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性质,而个性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非那个的本性,两者是相对的。约翰同各脱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学说,要点如下:

(1)个性既不是质料、形式,也不是它们的复合。

约翰·司各脱认为质料和形式均属于实体的属性,属性在本性上晚于实体,是不能规定实体的因此,不能把质料、形式当作个别化原则。

(2)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是不可解释的。

在约翰·司各脱看来,每一实体都有共性与个性,共性是由实体的形式和质料决定的,而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因共性不能用来规定个性,故个性是不可解释的。

(3)个性与共性之分是原则上的区分。

约翰·司各脱认为在原则上可将一事物分为两种样式,个性和共性。个性是不能用概念表述的终极本质,而共性则是可用概念表述的本质,两者又都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的实在的本质。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一个标准。

(1)德性及其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这里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它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标准。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2)德性的标准和对立面

①德性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去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要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存在以适中为目的的性质。因此,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

②德行的对立面

a. 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b. 虽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的善。

c. 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而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d.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曾引用一句诗:“人们行善只有一

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美德与恶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过度和不足这两种恶行之问的中道。它既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小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发现并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以及表达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是没有中道的,即程度适中的邪恶仍是邪恶。如通奸、盗窃、谋杀,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恶的性质,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分或不足才是恶。

7.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位移运动的分析。

【答案】亚里士多德将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数量的和位置的,其中位置的运动就是位移运动。

(1)位移运动的原因

①事物的自然属性规定了其自然位置。

他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自然位置是适合一事物自身本性的位置,而不是本身无上下左右之分的几何空间。在他看来,上下左右之分是由事物的自然属性所规定的不同位置。

②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发生移动。

当每一事物都占据各自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移动。当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时,移动才会发生。被挤出的事物又需要进入第三个事物的位置,因此连锁移动。在移动中,事物彼此交换位置,一事物从一个位置中移动出去,另一事物随即移动进来。每一事物都不会丧失位置,每一位置都不会不被一个事物所占据。

③移动的原因

最初的移动虽然是由外力造成的,但处于移动之中的事物内部也有朝向各自的自然位置移动的力量。只有当外力大于内在自然力的时候,事物才会背离自己的自然位置而运动。因此,他认为直线运动是不可能匀速的,事物在朝向自己的自然位置移动时做加速运动,它们在背离自己的自然位置时做减速运动。

(2)位移运动的分类

①直线运动

如果直线运动是连续的,那么它势必在永恒的时间里无限延伸,宇宙的体积将变得无限大,根据无限大体积是不可能的,他否认了存在连续的直线运动。

②圆周运动

他认为只有圆周运动可以在有限的区域内做永恒的、连续的运动,且圆周运动是平面运动,圆周上没有上下之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不会朝向或偏离自己的自然位置。因此,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根据上述理由,他认为圆周运动比直线运动更加完善。

(3)位移运动观的重要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