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9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5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1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27
一、简答题
1.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所说的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答案】尼古拉认为,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1)无限的无限
尼古拉认为,人们对每一项的探讨都是把不确定的对象拿来与一个预先认定为确定的对象进行比较,进而对这个不确定的对象作出判断。因此,每项探讨都是比较性的。无限的无限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它超出任何的比较之外,而且人类的理性是小可能知道物质事物的精确组合情况。因此,对于无限的无限,我们不会有任何准确的知识。
(2)有学问的无知
我们心中的自然求知欲是有目的的,它的直接对象就是我们自己的无知。我们若能完全实现这一求知欲,就会获得有学问的无知。即便是对于最热烈的求知者来说,最有益的事情也莫过于事实上精通他自己所特有的那种无知,因为绝对真理是小能为我们所知的。所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得越清楚,他的学间就越大。尼古拉由此提出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2. 试比较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理性能力。
【答案】(1)感性与知性的比较
①不同点康德的知识论认为感性和知性具有不同的功能。a. 感性是指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并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b. 知性是指联结直观思维对象的能力。
②相同点感性和知性都可分为质料和形式。
a. 感性的形式是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感性的质料是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
b. 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即由时空统摄的感觉材料,知性的形式也是先天的纯形式。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
c. 感性以直观提供对象,知性以概念思考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知性与理性的比较
①相同点
康德认为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不同点
知性和理性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为思想的途径。
a. 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因而可以从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
b. 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因而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即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趋向,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
但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人们又只有范畴这个判断工具。那么,人们把范畴运用于理念,犯了两个违反康德认识论原则的致命错误:
第一,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
第二,范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也同时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把不可认识的理念误当作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其结果是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
3.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
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
(2)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的方法
①为了应对形而上学危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想,提出任何一个经验都既包含有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即自在之物(它本身不可认识)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 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即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纯粹概念(诸范畴)。
②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 只不过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去与对象“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③“哥白尼革命”不只是一个力法论的转变。康德把它作为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涉及到认识力一式的根本转变。康德的设想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同时,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人的纯粹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它们来认识对象即是“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
④康德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康德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因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才能成为经验的前提。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先天综合判断可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判断,二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三是形而上学的判断。
a. 数学判断
康德认为,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只有通过直观才能得到结果。而这种直观不等于感性经验,否则我们得到的将只是后天的综合判断,而不是先天的综合判断了。
b.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它们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同理,那些说明了事物、原因和结果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c. 形而上学判断
康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判断既没有扩展人类的知识,也不能为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他的理想是把形而上学改造成一门科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⑤康德的哥白尼式的方法是一种元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的转变,也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同时也成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