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9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5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1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27
一、简答题
1. 休谟对实体存在的怀疑。
【答案】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标准界限,而无从得知关于知觉之外是否有实体存在。休谟否认了实体作为知识对象的可能性,但他对“实体”观念的批判态度是怀疑论而非独断论。他没有否认实体,而是说,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从而也不可能有关于实体的任何知识,无论肯定实体还是否定实体的断言都不属于知识。至于知觉之外有无实体存在并不可知。本着这种怀疑论的精神,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
(1)对物质实体的否认
休谟说:“感官传来的这些感觉,究竟是否由相似的外物产生? 这是一个事实问题。”依照体漠的观点,事实问题需要借助于经验才能解决,但休谟说:“经验在这里,事实上,理论上都是完全默不作声的。”因此休谟认为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寓所或支撑点没有任何知觉。纵使我们把注意力移至身外,伸展到宇宙尽头,也超不出知觉范围之外,想象出一种知觉小到的存在。休谟认为感觉与物质的联系是没有任何经验根据的。
(2)对心灵实体的否认
对于心灵实体,我们没有任何知觉。如果认为“自我”是一个心灵实体,我们是不可知的。休谟指出,每一个实在观念的产生必然归于某一个印象,“自我”并不像贝克莱所说的那样,是知觉的寓所或知觉活动的主体、承担者,因为我们并没有关于自我的一个固定不变的知觉。休谟说,我们对于自我的知觉只能是“那些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换言之,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正在进行中的知觉的连续。
(3)对上帝的可知性的否认
对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我们没有任何知觉。休谟说,想要求助上帝的真实无妄,来证明我们感官的真实无妄,只是很无来由的一个拐弯。休谟不承认对于处于经验以外的上帝,他进而否定了历史上所有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其理由是:
①因为“上帝”的观念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经验证明。“宇宙设计者”的论证和“终极原因”证明都试图用后天的经验的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违反了他的我们的观念不能超出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知识不能超出我们的观念的观点。
②上帝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所以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因为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不能先天地证明一个事实问题。
③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也不可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提供了反证。既然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既不属于经验知识,也不属于抽象知识,那么其中就不可能有任何真理。
2. 简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
【答案】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是指,奥古斯汀否认世俗哲学家将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而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他认为基督教不仅同其他哲学一样以幸福为目标,还定义了真正的幸福,且提供给人们一条达到幸福的唯一正确途径。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不同于现实的哲学。
①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都认为,哲学是用来解答如何取得幸福生活这一问题的。在奥古斯丁看来,幸福是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过的人才能得到幸福,只有认识并践履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教,只有《圣经》的作者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也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②奥古斯汀认为基督教同一般人所谓的哲学的区别是“真正的哲学”与“现世的哲学”的区别。奥古斯丁否定了世俗哲学家把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家的智慧只会产生各种意见纷争,从而远离幸福的状态,是“现世的哲学”。
(2)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奥古斯丁并未完全否定现世哲学的价值,认为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①真理不是哲学家本人的发明,而是上帝恩赐予人类的财富,但是却被“邪恶不正当地奉献给恶魔”,基督徒“应该取回它们,用于传授福音”,基督徒可以合法地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
②现世哲学要经过改造之后才能被利用,而非溺于现世哲学著作。因而,奥古斯丁可以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地利用和吸收,以建构他的基督教哲学。
3.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4. 简述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答案】(1)两大推理原则
①矛盾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与似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②充足理由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2)两种真理
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种真理与两大推理原则相对应。
①推理的真理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②事实的真理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是必然时,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直至原始的真理。
(3)充足理由律
①充足理由律往往是不为所知的。
莱布尼茨认为,充足理由律“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充足理由律只能告诉我们关于事实的偶然真理,他认为充足理由律是逻辑规律,因为充足理由律虽是关于事实的实在性的规律,但一件事实在成为现实之前必须是可能的,所有可能性的总和就是必然性。虽然可能性的总和是人类的理性所不能穷尽的,但是,一切可能性都在上帝之中,在上帝看来,一切事实都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
②充足的理由存在于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莱布尼茨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分析法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却不能用分析法来证明事实的真理,因为事物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充足理由在分析中是无穷的,人的理性无法穷尽,只能止于分析的某一步骤,从众多的逻辑可能性中找到一种可能性,它的反面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在此意义上,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因此,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
哲学要想达到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不能局限于分析法,而要从上帝这个绝对完满的原因开始,达到他所创造的结果,这是从单纯的原因到复杂的结果的综合法。由此,我们看到莱布尼茨的两个逻辑规则的区分,其实就对应于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分。
5. 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原则。
【答案】(1)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