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
A. 零
B.0.5秒
C.0.2秒
D. 最大值的一半
【答案】
A
【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声源位于正中面,因此,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2. 要获得任一种色调的混合色光,需要单色仪的台数至少是( )。
A.2台
B.3台
C.4台
D.5台
【答案】B
【解析】色光的混合遵循加色法,任意色调的混合色光都可以用不同比例的三原色(红、黄、蓝)的混合获得。因此需要的单色仪为三台。
3. 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这种注意模型是( )。
A. 衰减器模型
B. 反应选择模型
C. 资源分配模型
D. 过滤器模型
【答案】B
【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4. 莫里斯等人(1977)发现:在标准再认测验中,语义编码的项目比语音编码的项目更好再认,并且在韵律再认测验中,语音编码的项目比语义编码的项目更好再认。以下哪种记忆理论能够解释这一结果? ( )
A. 前摄/倒摄干扰理论
B. 加工水平
C. 迁移恰当加工
D. 双重编码说
【答案】C
【解析】按照加工水平理论,语义编码的项目比语音编码的项目的加工水平深,因此,在测验中应表现出更好的成绩,但是莫里斯等的实验,却证明编码操作的效应依赖于信息怎样呈现给被试或怎样被测试的。他们提出迁移恰当加工以代替固定水平加工。
5. 在不同类型的自变量中,由主试给予不用的指导语所操纵的是( )。
A. 刺激特点
B. 环境特点
C. 被试特点
D.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答案】D
【解析】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通常是主试的安排,包括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导语造成的。答案为D 项。
6.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
A.16~2000赫兹
B.16~20000赫兹
C.0~2000赫兹
D.160~20000赫兹
【答案】B
7. 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先天获得的经典实验是( )。
A. 华生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
B. 哈罗德恒河猴依恋实验
C. 沙赫特的认知激活实验
D. 阿诺德的认知激活实验
【答案】B
【解析】哈罗德采用恒河猴作为被试进行的依恋研究证明情绪先天获得的观点,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8. 研究情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情绪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是( )。
A. 形容词检表法
B. 时间抽样法
C. 情绪诱导法
D. 刺激反应法
【答案】B
【解析】情绪的常用实验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刺激反应法和情绪诱导法。刺激反应法是通过外部的刺激与反应来推断个体的内部情绪,这种方法只能研究情绪本身,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情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情绪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方法是情绪诱导法。
9. 具有多个刺激和多个反应的是( )。
A. 单被试设计
B. 辨别反应时
C. 选择反应时
D. 简单反应时
【答案】C
【解析】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的反应时是选择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简单反应时是单个刺激对应单个反应的反应时,仅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反应时是仅对多个刺激中的一个做出的反应的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
10.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 )。
A. 系列回忆法
B. 再认法
C. 自由回忆法
D 对偶联合法
【答案】B
【解析】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 自由回忆要求被试对先前呈现的一系列项目尽可能多地记住; 对偶联合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一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
11.闪光融合仪通常用来考察( )。
A. 闪光灯效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